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腾冲教育与名人文化探究

摘要。腾冲地处祖国边疆,却不是教育和文化的边缘,这里重视教育,英才辈出。腾冲素有崇文尚教,拥有源远流长的教育,文教昌达、教育发展、办学形式多样、学校较为普及,同时总结、沉淀出学规严格、治学严谨,倡导女学、开明教化,学做合

一、躬行实践,尚古崇新、中西合一的教育特点,涌现出了云南辛亥革命首义领袖张文光、民国元老李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一批影响云南乃至中国的历史人物。促进了腾冲教育与名人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腾冲教育名人文化1引言

腾冲有2400多年的开发历史,素有“极边第一城”的美誉,位于云南保山市西南部,是祖国西南的一个边疆县,与缅甸接壤。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了交流、教育也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的东南亚、南亚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腾越文化”。腾冲人还有较长“走出去”的历史,走出国门的腾冲人,尽管走出国门的原因各异,人生经历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热爱教育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铸造了让人感觉奇思妙想的教育及影响广泛、深刻的名人文化。2腾冲教育

2.1教育发展概况

腾冲素有崇文尚教传统,据《腾冲县志》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年)腾冲指挥使司陈鉴始设司学,开始兴教办学。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腾冲修建孔庙——黉学(即学宫)。此后,腾冲设立书院、社学、义学于城乡各地。明弘治六年(1488年),腾越兵备道赵炯建立“秀峰书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知府杨瑞宪又再行扩建。清乾隆三年(1738年),州判朱儒璇倡办义学,将界头回龙庵私塾改办为义学,至光绪中期,同知陈宗海竭力推广义学,新老义学发展到64馆。明清两代,腾冲的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先后培养出不少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有的被国家录用,有的返乡兴校办学,为地方培养学子,成为腾冲教育的先驱。寸式玉,赵端礼等7位举人曾先后主讲来凤书院20多年,晚清举人王开国一生开办私塾,寸辅清致力开创保山、腾冲的中小学校,他们均成为清末和民国年间腾冲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清光绪二十年(1903年),来凤书院奉命改为腾冲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开办了师范传习所。这时,腾冲已有80多所各类学校。1905年至1915年的10年间,腾冲到大理、昆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中高等学校读书的就达170人,到日本留学的37人。辛亥革命后,1915年腾冲创办县立中学,此时,腾冲已有各类学校123所,到1949年底,全县共有中学和职业学校7所,文教发达为全省边境各县之冠。2008年底,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76校,在校学生129490人。其中,普通中学33校,高中在校200班,11176人,初中在校595班,31395人;职业中学2校,在校119班,4317人;小学397校,在校2288班,62591人;幼儿园43所,学前班447班,在园在班儿童19836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7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8.8%,巩固率99.0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1.6%;残疾儿童入学率98.64%;3—6岁儿童入园入班率66.2%,腾冲教育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2.2促进教育发展的因素2.2.1崇文尚教的传统

腾冲素有崇文尚教,重视教育。成化十年(1474年)腾冲指挥使司陈鉴始设司学,开始兴教办学。从此各种书院、社学、义学出现,开始重视教育、发展教育。

2.2.2特殊的环境


(未完,全文共19368字,当前显示14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