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蕴含着华夏民族文化特有信息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的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的纽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独特而重大的意义。文章探究了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理性思考,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非遗挖掘;传承;发展;认知;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特性的文化遗产,它虽然没有物质的实物形态,却最具有文化的神髓。是一个文明体系中古老而又鲜活的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泱泱五千年悠久历史,民族众多、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

目前,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和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甚至出现了“非遗热”的现象。我也是在正这样的潮流中成为了一个最基层的非遗工作者,数年来的工作,有收获也有失落,有领悟也有困惑,现在,把自己在非遗工作的一些点滴思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存在着认知不清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遗宣传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在工作中却发现了一些对非遗认识的盲区。这些盲区往往不是街头群众,不是山村乡民,恰恰是一些对非遗工作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官员和名人。我中心曾接到一份提案公函,要求将某景点崖壁石刻的几个怪异大字列入非遗名录进行宣传保护,这几个字本来是好事者根据崖壁石纹刻出并附会上唐朝女皇武则天,而流传于当地的茶余饭后的传说。曾经有过专家考证,认为毫无事实根据,而字也没有任何碑刻和书法价值,更谈不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提案,竟能堂而皇之闯过重重审查,摆在了非遗保护中心的案头上。啼笑皆非之余,我们还要认认真真的进行回复解释。类似这样的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来自于部门、机关的对非遗工作的误解依然很多,特别是一些与非遗工作有交集的单位部门,由于对非遗概念的不清楚,有的随手捏一个项目,为了争取资金或者工作成绩,把一些“伪文化”、“伪民俗”的东西硬住里边塞。

“非遗”概念的出现,也仅仅几年时间,虽然每年都结合“非遗日”活动在进行广泛的宣传,但主要面对的是社会和基层群众。许多机关单位,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除了从事非遗工作相关的人员,大多数人对非遗还是望文生义,一知半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宣讲,特别是要面对人大、政协和各级领导机构以及社会名人群体进行非遗宣传。决不能有领导天生英明的那种错误认识,搞好街头宣传,搞好专题汇报和工作交流,争取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对非遗工作真正的理解,才能得到更多的真正的支持,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干扰。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功利意识过强


(未完,全文共12211字,当前显示128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