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迎亲

结婚当天一大早,就要送新娘去城里化妆打扮,然后婚车留在城里做装饰和新郎简单化妆。后新郎做婚车回家准备和迎亲队伍一同出发。去迎亲的一般有新郎小朋友、和帮忙敲锣的两个伴郎。一般好一点的汽车在最前面做头车,后面跟三辆到五辆轿车,如果有皮卡车的话在后面断后。两个敲锣的伴郎就坐在皮卡车的斗里面敲锣。敲锣还有讲究呢,首先要同声、响亮,出发的时候和到人多的地方必须敲锣,表示这里有迎亲的来了,请让一下路。快到新娘家的时候,要下车燃放六个或八个爆竹。此时,新娘已经化好妆回到娘家等待迎亲队伍的到来。到了以后,迎亲队伍要坐新娘家准备好的“茶水”,这也是一种礼仪仪式。享用“茶水”以后,新郎就前去迎接新娘了。新娘和伴娘在闺房里面等着收门缝红包呢。伴娘们或小姐妹们就守住门口,开始故意乘机“刁难”新郎了,有让新郎唱歌跳舞、诗歌朗诵,什么样的都有。这时候就要给他们塞红包通融关系了。等关系打通以后,新娘就到客厅坐着,要焐脚炉、换鞋、吃妈妈喂的甜品,然后由新娘的兄弟(桐乡那片的是新年的舅舅)背着新娘坐上婚车。然后燃放爆竹、敲锣打道回府了。

拜堂

在锵锵的铜锣声中,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和新娘子回家,但新娘子不能急着下车,必须要等新郎的妹妹或嫂子之类的平辈女子将洗脸盆毛巾和一碗甜品送到新娘子车边,一个给新娘子洗脸,寓意是洗尘(做做样子的,要不然画好的妆不是惨了啊),一个给新娘子喂一口甜品。此时,已经从门外到客厅仪式台前铺好了十米左右的红地毯(用红绸布等均可),准备好了鞭炮和爆竹。新郎为新娘打开车门,踏上了铺好的红地毯。这个时候就点燃了鞭炮和爆竹。等这些放完以后,新人就绕着放鞭炮的三角架走三圈,表示驱邪和祝福。然后走进屋内,此时新郎的父母必须先行回避,因为此时这对新人与父母最犯冲了。仪式台上摆着几样水果和几个鸡鸭鱼肉做祭祀,还摆着一对蜡烛或者花烛。由婚礼拜堂仪式的主持人站在边上喊口号(我也做过一次主持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只是用鞠躬代替了。三鞠躬之后,新人父母才出现,也来拜祭祖上,还有新人的家里人也来拜祭一下。随后就入座“茶水”仪式,稍等享用一下以后就要开始设宴开吃了。

说亲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订婚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筀,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未完,全文共7085字,当前显示137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