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国医改问题及路径

——专访国务院医改咨询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国恩

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方案出台,至今已逾三年。三年新医改成效几何。揪心的大病医疗路在何方。医患关系僵局如何破冰。未来医改的水有多深。带着各方关注的问题,本刊采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国务院医改咨询专家刘国恩。

中国医改就是要扶住弱势

记者。一般的逻辑是,商品价格上升,供给就会增加,但是中国为何同时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呢。

刘国恩。从理论上来讲,价格越高,需求就会减少,供给就相应增加。但如果我们说一个东西非常稀缺,我们说物以稀为贵,供给不足和价格高位就同时出现,中国医疗服务就是这种情况。中国医疗卫生体系还是一个计划管制和行政化特点非常强的体制,供给严重不足。供应越不足,看病就表现得越难。因为看病难,但是大家对医疗又有很强劲的需求,反过来又把价格往上推。

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管制,价格无法起到调节供需的作用。如果价格机制足够灵活,能够反映医疗服务市场供需的话,当需求很旺盛且价格又很高时,潜在的利润就会刺激企业增加供应,企业之间竞争又会把价格降下来。所以“看病贵”“看病难”的实质是计划经济体制中价格管制导致价格无法调节供需。

记者。中国新医改重在“基本”,但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随收入和人群是存在差异的,医改如何让不同收入和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公平地享受医疗服务。

刘国恩。关于公平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清楚医疗保障的属性。如果今天中国实施的是商业医疗保障,那么就应该遵照责权对等的原则。责权对等就意味着,缴纳保费多的人就应该享受更多的、更好的医疗服务。在一个发达的民主社会,这是一个能够被接受的原则。

然而中国目前搞的基本医疗保险属于社会医疗保险。中国的三大医疗保险中,职工医疗保险是单位、个人和政府共同缴纳保费的商业保险,责权对等原则是适用的。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财政缴纳的保费比例占到80%,这就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性的医疗保险。社会性医疗保险更强调公共财政的作用,个人会因为收入和能力在缴纳保费时存在差异,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使用上不应体现这种差异,这就是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从长远来看的话,中国目前的三大医疗保险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属性和定位——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主导。

记者。中国的三大医疗保险以后要不要衔接。如果衔接起来会有什么问题。

刘国恩。这三大保险以后要不要衔接。甚至要不要合二为一或者合三为一。变成一个全民医疗保险,我倒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如果以后能够变成一个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缴纳保费不再按照个人在社会上的差别的时候,无非就是三大保险的保费来源而已。企业、政

府和个人各向里面贡献一部分,参加以后再使用的时候尽量要让个人收入和能力与使用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脱钩。

这样的话对于缴纳保费较多的人看上去是不公平,尤其是把职工保险放进来以后他们缴纳的多而跟缴纳保费很少的人使用上是一样的。但你要考虑到我们这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就是要考虑社会中收入较低、能力较差的人,我们要通过税收、保险去补助和关爱弱势群体。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念并选择社会医疗保险,那我们希望通过财政之手、企业之手和个人之手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起到一个扶住弱势的作用,用一部分富裕人的收入去补贴穷人。

当然我们也可以调整保费的缴纳比例,比如加大财政的投入。从目前中国财政增长的速度来看,公共财政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保费贡献的比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未完,全文共20137字,当前显示14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