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神圣的标杆

母亲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1949年,母亲跟着父亲回到了故乡——桐城老家。当时的老家,文化特别落后,读书识字的人很少。母亲原本就是女子师范毕业的学生且写得一手好字,在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真诚地邀请下,顺理成章地成了新中国第一批的人民教师。

那时的办学条件是现在的您很难想象的:三间东倒西歪的草房,几十张泥巴垒成的桌椅,黑板是从一家方姓祠堂里弄来的几块大匾将其反面涂上黑漆做成的。学校里只有母亲一个老师。学生可不少,三间教室坐得满满的。学生中什么年龄段的都有:大到五十多岁的,小的只有七八岁,结过婚的和孩子一道来上学的也有。母亲上午教授语文,下午教授算术,偶尔也教学生唱歌和绘画。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母亲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虽然苦,尽管累,但生活得充实,苦中有乐,再说毕竟是和平年代,比起战乱要安心多了。

七年后,母亲终于走出了那三间低矮的茅屋。学校也有了大的改变:增加了五个老师,校址迁到一位李姓地主高大的砖瓦房子里——基本上符合一所完小的标准了。最令母亲欣慰的是:学生们都很尊敬她;上级对她的工作是肯定的,家里的奖状贴满了整面墙;家长们更是夸李老师(母亲姓李)如何如何关爱学生,工作怎么怎么认真负责任。

母亲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政治上加强学习,业务上更是精益求精。她常常一个人做几份工作: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在农民夜校扫盲,还有那写不完的标语,送不完的通知„„

每个学期母亲总要写好几本厚厚的备课和班级工作笔记,密密麻麻的小字清秀隽永,堪称精美的艺术品。备课笔记上详细地写着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设计的教法;工作笔记上清楚地记着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直到今天,我仍然珍藏着满满一箱母亲遗留下来的这些笔记,因为它浸透着母亲的心血,对我来说无异于无法估量的精神宝藏。每当我受到外界的纷扰,工作有所懈怠的时候,我便打开它细细地阅读,从中汲取精神和力量。当时,附近几十个村庄,数不清的墙壁上的大红标语都是母亲利用课余时间写的,哥哥说他不知多少次替母亲掌灯到深夜,以至于在潜移默化中也练就了一手好字。

母亲从来不打骂学生,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记得年年春节,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给乡亲们写春联。我在一旁替母亲压着红纸。一次,母亲在写“夺取粮食大丰收”的“食”字时先误写了个“木”字旁,一时不知怎么办好。我灵机一动,大胆地建议母亲顺势写成棉花的“棉”字。母亲高兴得放下手中的笔,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嘴里大声地说:“你这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肯动脑筋,是个可造之材。”那一刻,我觉得母亲的怀抱特别温暖。母亲经常去调皮的学生家里访问,家访时总是在家长面前夸他们的孩子如何聪明好学,怎么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其实,母亲知道,这家的孩子以为老师是来告状的,肯定躲在附近偷听。于是,索性把一个好学生应该做到的都加在这个孩子身上,让这个学生记住:要改掉哪些缺点,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的好孩子。这样做往往会收到神奇的效果,以至于多少年后,那些当年调皮的学生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还从心底里十分感谢母亲。母亲常常教导我们,人要守本分,要脚踏实地,要正直善良,要好好劳动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她还告诉我们:“只要你对社会实实在在地做出了贡献,老百姓会记得的。”


(未完,全文共8417字,当前显示132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