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国资改革风向标----各具特色的三地模式

2013年,北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令停滞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有望再度驶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地方国企改革的“锦标赛”中,立足全国背景看,江苏、上海和广州的国企改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望被其他地方效仿、借鉴。

国企病的“混合疗法”

国企改革并非什么新事物,掐指算来,目前已经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轮国有企业改革。第一轮国企改革从1978年12月-1992年9月,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第一轮国企改革初步完成了国企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轮国企改革从1992年9月-2013年11月,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轮国企改革完成了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企政企分离的步伐。但是,国有资本独大、政企不分的色彩依然浓厚,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上的“行政化”特征依然明显,没有治愈第一轮改革留下的痼疾。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就是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在理解第三轮国企改革的整体规划之前,我们有必要“望闻问切”当前国有企业的病症。病症之一:“行政化”。目前大多数国企大负责人实际上仍有行政级别,“政企不分”的色彩使得国企在获得土地、立项、贷款等资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国企藉此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对市场其它主体存在着较强的挤出效应,损害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国企是生产要素“双轨制”的最大获利者,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不可避免会遭遇国企的阻力。病症之二:“低效化”。经济转型期,生产效率的提高决定着转型的成败,但国有企业的优势垄断地位反而成为经营活动效率低下的天然保护伞:因获利较易、经营压力相对较小,国企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压缩成本、产业升级方面的动力都不如私营企业;国企高管激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得企业无动力提高生产率。病症之三:地区发展不平衡,“证券化率”差异巨大。全国的证券化率表观数据看似适中,但北京、上海等地极高的证券化率显著拉升了平均水平。当然这也意味着,对部分证券化率较低的省份而言,提升空间很大。无论“行政化”还是“低效化”,都从客观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国企改革的基本要求: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处理,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管资本通过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来完成,而减少管事管人则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来实现。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第一步,是降低和稀释国有股的比例,也就是市场普遍理解的卖股权。什么价格才算合理呢。最优路径是通过二级市场来定价,为配合这一块,可以搞市值考核,国有资本证券化有望加速推进。同时,卖股权不是一窝蜂上,在分类管理的原则下,重大基础设施、资源储备性行业需要绝对控股,一些战略性产业相对控股,竞争性产业逐步退出。此外,发展混合所有制与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有可能会划定一条红线实施试点,比如地方持股20%以下、中央持股15%以下。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在红线以下的企业,可以放弃国资委和组织部联合任命,直接采取职业经理人制度。


(未完,全文共21456字,当前显示131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