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之研究(中国水利)

第一篇: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之研究(中国水利)明代洪泽湖治理思想之研究

吴晓兵

(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江苏洪泽223100)摘要: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由于历代对黄河采取北堵南疏的治理方针,黄河河床逐步南移,至明万历年间,洪泽湖逐步形成。隋唐以来,历代对大运河漕运依赖度不断增加,洪泽湖处于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之处,因此,对洪泽湖的治理和开发也多有变化。本文以明代对洪泽湖治理思想为中心,研究了洪泽湖治理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实践,以期对当今的洪泽湖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

明代;洪泽湖;蓄清刷黄;黄河;漕运

1概述

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水产养殖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维护湖泊健康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区域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江苏省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湖泊管理与保护的省份,自2008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不断强化洪泽湖管理,建立健全洪泽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大力打击非法圈圩和非法采砂,为维护洪泽湖健康生命,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洪泽湖的形成虽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明代以前,洪泽湖无论从湖泊的面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受关注程度等方面来看,都不是十分显要,直到明代中叶后期,由于黄河的南流、淮河的失尾以及漕运的中断,洪泽湖的地位和作用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明代是洪泽湖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洪泽湖大堤初具规模,洪泽湖面积迅速扩大。由于受到黄河泛滥、运河漕运等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对洪泽湖的治理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由于明代对黄河、淮河以及洪泽湖的成功治理,使得黄河在270多年间顺畅入海,直至1855年铜瓦厢决口北归。

2洪泽湖概况

2.1洪泽湖名称由来。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游江都,途经破釜塘,时久旱逢雨,破釜塘扩大,遂更名为洪泽浦,“洪泽湖”三个字到明代后期才出现。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始修的《明史》和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才有洪泽湖正式的统一名称,而洪泽湖作为这一区域诸湖的总称才被确定下来。

2.2洪泽湖概况。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处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淮河河床的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西部,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3°06’—33°40’,东经118°10’—118°52’之间,一般蓄水面积为1497平方千米(据2005年《江苏省洪泽湖保护规划》)。

进入洪泽湖的河道主要在洪泽湖上游,主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这些河流大多分布于湖的西部,此外还有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等,汇水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总量的70%以上。淮河入江水道为洪泽湖的主要泄洪通道,湖水60%-70%由三河闸工程下泄,经入江水道流入长江。另有淮沭新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分别经由二河闸、二河新闸和高良涧进水闸排泄洪水。

3明代以前洪泽湖形成及治理开发概况

3.1宋以前洪泽湖基本情况及治理开发。自古以来,洪泽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宜农宜渔,有着悠久的治理和发展历史,但是对于洪泽湖的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典农校尉陈登筑破釜塘,并筑捍淮堰30里(今洪泽湖大堤之北段),以障富陵之水,可以说是开洪泽湖治理开发之滥觞。


(未完,全文共18818字,当前显示145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