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加快发展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思考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旅游行程,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以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是加强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渝东南地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364万,幅员面积1.98万平方公里,辖黔江区、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武隆县。作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南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自然风景优美,民俗乡风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于贯彻实施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渝东南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渝东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发展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诸多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从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情况看,由于产品研发人员能力有限,导致旅游产品形式和结构单一且散乱,缺少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很难让游客对民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由于对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不优、开发不深,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增加民俗活动趣味等方面还不尽人意,使得民俗产品内涵不深、品位不高,很难让游客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削弱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二)市场拓展力度不大

渝东南民俗文化以其纯朴自然而著称,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具有特色的民俗大多保留在农村山区,而无论是旅游开发者还是当地居民,对民俗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导致市场拓展不力,推销方式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整体营销策略和市场推广体系,许多民俗旅游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展开竞争。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前提。渝东南大多数区县属经济贫困县,底子薄、基础差,水、电、气、路、网等基础建设较为薄弱,旅游酒店、旅行社服务接待能力也十分有限。大部分民俗资源和产品集中在偏远乡村,而旅游景点的公路、网络等配套设施又相对滞后,现有设备和条件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四)旅游管理水平不高

渝东南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旅游业起步较晚,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又不够,导致旅游规划人才、项目创意人才、开发建设人才、营销管理人才十分奇缺,这不仅导致对已经开发的旅游景区不能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而且对潜力巨大的资源优势也不能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故此,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加快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渝东南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是重庆市著名的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新时期加快发展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必须创新思维,因地制宜,攻坚克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环境

一是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按照“提高进出性、增强通畅性、丰富游览性、建设标准化”的要求,重点加快渝东南地区干线公路及旅游公路建设和改造升级。当前,要加快梁黔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打通连接长江三峡和湖南张家界两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干线;积极开通重庆主城及其周边重点客源城市与渝东南地区的双向旅游专列。

二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旅游住宿“城区标准化、景区主题化、乡镇特色化、村社地方化”的建设方向,加快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导,旅游度假村、汽车旅馆、乡村旅舍、农家乐等为支撑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


(未完,全文共18624字,当前显示149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