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象牙塔”中的理想与功利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名言对高等教育现代化之初的中国大学进行了精辟解构,对建基于理想信念的“象牙塔”进行了建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的利益诉求不断彰显,功利主义思潮不断侵蚀建筑在“象牙塔”周围的“理想外墙”,日渐迷茫的“天之骄子”光环不再,“功利读书者”的特质逐渐凸显。

《南风窗》关于“我的大学”的系列报道,探讨了大学生功利性读书、大学教师功利性科研、大学功利性变迁等问题,集中呈现了今天的大学、大学生、大学教师行为与思想的图景,引发了对于大学中理想与功利二者关系的思辨。传承大学的理想主义与以职业为导向的“功利性读书”是否完全对立,毫无耦合之可能呢。细细分析之下,事实并非如此。

大学是理想者的乐园,同样也是“功利者”的乐土。大学中的理想是独立与自由的统

一、是包容与批判的融合、是创新与时代的协调。而大学中的功利,并非指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等社会恶习,而是指“功利性读书”,是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而以职业为导向,早早地准备考研、考托福、实习、创业等。这种“功利”并非对于大学理想的背叛与抛弃,而是新时期对于大学理想的传承与发展。因为无论是考研继续深造,还是自己创业实践,无不是在独立意识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自由选择,无不是追求自我理想实现的可行路径,无不是理想与功利在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的有机结合。

大学是自由者的天堂,同样也是追梦者的乐园。1929年,陈寅恪在所其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次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独立”与“自由”遂成为大学与大学生最重要的理想信念。在人才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话语体系下,“功利性读书”作为逐梦者实现理想的路径正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网络上对于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这四大“考研基地”的关注即为明证。每年有很多高考失利的学生都会选择这几所考研率高的学校作为踏入名校的跳板,这种“曲线救国”、看似“功利”的做法,难道不是最终实现梦想的可行路径吗。这种依托“功利性读书”而实现的理想又有何不可呢。

大学是道德的高地,同样也是良心的堡垒。大学之“大”,在于有担当民族责任之大德、在于有以真理为信仰对象而升华之大爱,在于有以追求“大道”为至善之大学问,在于有将大德与大学问集于一身且能代表学统之大师。大学之德不同于世俗者,首在所明之德要为天下储人才,要为国家图富强,要在义利上为社会所崇范。所以,在功利主义思潮泛滥的当下,“功利性读书”并不是要教导学生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而是要对学生在加强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推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推进分类培养、分层培养、分流培养,实现学生成才之路的多样化。

在“象牙塔”过度社会化的今天,大学必须高举理想旗帜、守住道德高地、筑牢良心堡垒,塑造知识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彰显其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学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评《南风窗》第15期封面报道《我的大学》

第二篇。象牙塔的记忆好久没写日志了,心情也许久没有梳理和平静了。再次提笔思绪略有些零乱还望大家见谅啊。

2011年过去了,我也毕业了。回想过去的一年还有大学的整个时光,还是会不禁心生感触的。有些东西我从未想过真正拥有它,但当它离我如此之近而最终与我失之交臂时,我却会禁不住痛苦流涕。别离总是那么催人泪下。


(未完,全文共20207字,当前显示146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