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文化复兴下的乡村建设

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这个论坛。刚刚两位澳大利亚设计师展示了他们的精彩设计,我一个室内设计师,目前在做乡村建设,有点跨界。我们为什么会跑到乡里去呢。因为我们中国跟澳大利一样,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我们的乡村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我们的农耕社会,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的结晶。乡村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其次,乡村文化作为独立的存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内在动力。

我们知道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对乡村文明的破坏非常大的。环境问题的出现、道德的滑坡,让现代人开始反思,我们希望通过乡村文明的建设,来获得文明的拯救。我们自认为是一批草根,因为我们不是专业做规划的人员,跑到乡下去,和农民他们一起,做关于乡村建设的工作。

乡村规划不同于这个城市的规划,我们认为它是社会系统的修复的过程,是新的乡村文化的重构,是文化和信仰的重建。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先生活再生产,就是先要把”安居乐业”中国人价值观的贯穿到我们的设计当中去。而且我们强调新农村建设,它一定是在就农村的基础之上,没有旧就没有新。我们不是做公园,不是做设计区,也不是做园林。我们的政府、商人、规划设计师他们三者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实际都是想建设一个好的农村,但是可能有一些习惯的问题,他们对乡村的建设,就至今为止,就我们了解,是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我们在做乡村的方式的时候,我们用了这样一个程序设计,首先是进行文化的修复,包括它的土壤,它的山水,它的建筑修复然后才是乡村的建设,这是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结合。最近网上的争论也比较厉害,到底什么人在做乡建。因为城市生活已经和我们的自然生活开始背离了,很多城市居民他们想回归的乡村田园的生活方式,把乡村的旅游作为一个流行的、解压的良方。我们流行新的上山下乡运动。伴随着新农村城市化的滚滚浪潮,人们对乡村文化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的尝试。乡村原有的属性和历史记忆正在消逝,有一种失魂落魄的躯壳,在某种程度上比失去土地更为严重。

我们倡导的新的上山下乡运动有三个要求,第一个是让年轻人回来;第二个是让鸟儿回来;第三个是让民俗回来。这才是我们乡村建设的一个希望。关于乡村模式的思考,我们都是避开现有的城乡规划的一些法规法则,我们认为现在的城乡规划法则,在进行我们城乡建设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进行破坏。我们认为这个时代是最好的一个时期,特别是中国古村落的保护的最好的时期,如果我们找不到好的模式,我们就不叫乡村的建设者。所以我们也不批评我们这个时代过多的理论的要求,而是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做我们的乡建工作,我认为这是我们做乡建的价值。

我们的团队在不久前做的“郝堂茶人家”乡建项目,是一个关于乡村保护与修复的故事,这个地方是在河南的信阳。我们在对项目进行反思的时候,使用的是“回避城乡规划法”,既以自然为本,天人合一,减少学者、专家、教授的参与。因为目前中国乡村建设理论非常脱离现实,我们要回归常识,全力的投入做土壤和水系的修复,修复原著。我们特别强调规划要落地,不能落地的规划就不是规划。


(未完,全文共16848字,当前显示12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