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面子工程”为何栽了面子(精)

第一篇:“面子工程”为何栽了面子(精)“面子工程”为何栽了面子

案例正文:

巨大的广场、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门市以及漂亮的别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苏皖一些传统农区的小城镇。而不少农民对此却颇有微词,他们抱怨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本来是件好事,但现在却成了某些干部捞取政绩的“面子工程”。

领导脸上要贴金,牛不喝水强按头

一踏进号称“中华果都”的江苏丰县某镇,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北方乡镇少见的气派景象,而最令人羡慕的莫过于丰黄公路旁那红瓦盖顶的别墅了。然而,当你走进这些别墅时,不由得为眼前所见而震惊:披着豪华外衣的别墅里面,大都是半拉子工程,有的连门窗都没有安装。屋里院外杂草丛生,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一位住在附近的群众告诉我们,由于没有人住,这里成了过往行人的“公厕”。

别墅变“公厕”,这是哪位款爷钱多得可以随便乱扔,还是哪位房地产商被深度“套牢”。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房产的主人衣衫破旧,面容愁苦。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富商巨贾,相反倒是一群负债累累甚至倾家荡产的国有果园职工,而陷他们于绝境的竟是镇政府的一个“城市梦”。

像该镇一样,苏皖农村的大多数县还是“吃饭财政”、“赤字财政”,政府拿不出多少钱来用于小城镇建设,于是不少地方把眼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民间,提出要“借用民力”、“以地生财”。但是,在农村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小城镇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农民不愿意远离自己的耕地到集镇建房落户。即使少数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也宁愿到县级以上中心城市居住,因为那里有更多的谋生之路。

农民积极性不高,房子盖不起来,一些地方就采取行政命令逼着老百姓“挖掘潜力”。“中华果都”的领导们使用的手段颇为强硬,“不盖新房,就扒你老屋”,万般无奈之下,许多职工不得不拆掉自己本来不错的住房,举债盖楼。果园一分场职工年介田家里本来就穷,为了盖楼借高利贷2.5万元,共投资3.7万元才完成了土木工程,最后因还不起借款,刚盖好的新房又被抵押了出去。

在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类似的情景也在上演。1996年初,镇领导率队到苏北参观学习后,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采取“非常措施”,拆房扩路,大干快上。有户姓葛的大家庭,共被扒掉28间瓦房,未获分文补偿,仅被批准花9000元购买了相当于原来5间房面积的地皮使用权,而且必须建成二层以上统一规格的楼房,留走廊,贴瓷砖,一切费用自付。全家因此损失4万多元,至今仍背着近3万元的债务,为此,葛家老人已经不知道哭过多少回了。

一位农民诗人目睹此情此景,忍不住写下了《山坡羊》的诗句:“为筑洋房,抠破钱囊,忍看农民拉饥荒。层楼起,债台长,束紧裤带奔小康。旧郭新城凭臆构,朝建煌煌,暮拆光光。”

急功近利建新城短期行为搞规划

作为启动农村市场的突破口,小城镇的崛起在不少地方确实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不少沉寂多年、发展滞后的小城镇一下子变成了大工地,短短几年时间里,一座座旧镇换了新颜。红红火火的表象背后,也有少数象“中华果都”一样的乡镇脱离实际、盲目跟风,致使群众怨声载道。一些县把小城镇新增多少建筑面积当作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层层下指标,级级压任务,要求乡乡动工、镇镇建设。有的甚至还定出了时间表,提出5年再造一个新城。小城镇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的、粗放的、盲目赶速度、上规模、扩总量的状态中。

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县为了促进小城镇的繁荣,不仅强迫农民进城盖房,而且还把吸引农民进城的指标分解到机关干部的头上,要求每个干部帮助1—5户农民进小城镇盖房,并且一律要盖楼房,迫于无奈,县直机关只好四处筹资建房,有的机关干部甚至自己掏出上万元来完成任务。


(未完,全文共7195字,当前显示14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