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七律

律·长征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1.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七律《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技能目标: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飞夺泸定桥视频、歌曲声音文件[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

1、课前,同学们欣赏到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七言律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教师板书课题

作者是——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毛泽东

2、解题教师简单介绍七言律诗是什么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7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教师介绍关于“长征”的历史知识和背景资料

⑴导。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呢。课前请同学们去了解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说说你了解的长征是怎样的。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对长征有了些了解。

⑵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教师边指图边口述)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一路跋山涉水,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历经的千难万险,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我们先来读这首诗。

二、检查预习,初读全诗

1、讨论:同学们我们在朗读诗时,你觉得应该做到哪几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字条:吐字清,声音响,节奏明,有感情,有气势。

2、好请同学们打开书。诗中有一些生字,请同学借助拼音,同桌两人你给我读一遍,我给你读一遍。


(未完,全文共21276字,当前显示14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