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生态文明建设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讨论

摘要:

随着经济和现代化文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潮流。然而,我们一直强调绝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之风实际仍然存在。本文分析了“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在我国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对策,力图通过揭示“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说明我国不能再重复这种老路。

从18世纪的现代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时代。随着蒸气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大量使用,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以各种方法大规模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如矿产、水、大气、森林等,建立起了一大批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如采矿、冶金、化工等。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产生出来,同时原始森林、湿地等对改善环境有极大作用的生态系统日益遭到破坏。全球正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1]。经济的发展是否一定意味着环境退化,此问题尚无定论。从历史上看,虽然大部分的证据表明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自然环境的退化;但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出现似乎又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希望,环境与经济也许是可以“双赢"的。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在其近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发展前期所造成的环境退化,使得发达国家在后期花费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环境恢复。以此为鉴,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中都极力希望能够避免这一过程[2]。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一倍,可居住土地减少了一半;能源、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此外还有国际的压力。现在一系列的国际规则都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我们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西方100多年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围的20年中集中体现。在这种前提下,“先污染后治理”这个路予在我国根本走不通[3]。

一、“先污染后治理”的含义及成因

从字面上看“,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第

一、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造成了污染,随后在社会施加的压力之下被迫自行或由社会对污染进行治理,这是人们使用“先污染后治理”一词时主要表达的意思。第

二、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污染物,但并不向企业之外的环境排放,而是在企业内部即对其进行处理。这实质上还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是人们一般并不将其看作是个问题,也不以之作为管理对象。

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

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绿色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所以,减污、治污要求企业生产向资源节约方向调整。’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源价格也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4]。


(未完,全文共9727字,当前显示15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