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作者:王昊魁杨敏《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6日15版)

将扶贫领域的惠农资金优亲厚友;讲排场、比阔气,无视党规党纪,大办婚丧喜庆;超标准公务接待,造成严重铺张浪费„„从文化的视角透视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都离不开“面子文化”的影子,都有“面子文化”在作祟。

有专家认为,面子是指个人行为或价值从社会得到认同,并获得社会交换而产生的自我满足心理。可以说,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它深刻渗透到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成为解释诸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面子文化”本无所谓好坏,但如果把面子当成换取金钱、谋求不当利益的工具,就为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埋下了隐患。

奉行“面子文化”,破坏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

这是重庆市城口县人大原党组书记、主任于少东为其子大操大办婚礼时的场景:数十辆豪车组成的迎亲队伍,五星级酒店100多桌盛宴,大型摇臂设备和数台摄像机多角度实时拍摄,高达40万元的婚礼花费。连酒店服务生都为之惊叹:好大的排场。

大排场的背后,是大肆收受礼金:婚礼上于少东收受礼金200多万元,其中,收受党政机关人员和企业老板礼金共计58万余元。事后,于少东在接受调查时说:“党政干部和企业老板主要是看我的面子来的,如果我不是城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他们肯定不会来。”

为儿子办婚礼,乃人之常情。党员干部只要按照相关规定,不铺张浪费,不邀请管理服务对象参加或收受其礼金,也无可非议。但有的党员干部漠视党规党纪,没有紧绷廉洁自律之弦,过于追求“面子”,奉行“面子文化”,败坏了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

“喜欢讲排场、摆阔气,造成严重铺张浪费”“平时参加企业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和各种救灾活动,我错误地认为这是给企业家个人捧场、给他们面子,让企业老板还要感谢我、赞扬我。这是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福建省南安市委原书记骆国清在悔过书中写道。

铺开场面,讲究情景和气势。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不轻车简从,习惯前呼后拥;有的热衷于造声势,喜欢在“电视上留影,广播上留声,报纸上留名”,但开展工作往往虎头蛇尾;有的好大喜功,中央巡视就发现,有的干部沉迷于政绩冲动,重显绩、轻实干,甚至弄虚作假。

讲究情面,看似“名正言顺”,实则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和利益交换。四川省农业厅原巡视员胡相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企业发展、职务调整等方面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通过亲属入股经商办企业,多次收受下属单位和个人、企业负责人等所送礼金,涉案总金额折合人民币1067万元。

对于和企业老板经济交往问题,胡相全在悔过书中写道。“有我过去帮助打下的基础,他们会给我面子。”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从广义上说,“面子文化”是一种炫耀性腐败的具体表现,个别党员干部借助炫耀性腐败达到个人政治目的和利益获取。究其原因,“面子文化”的实质是权力关系的异化,通过排场、阔气、场面等显示自己的实力,为获得更大的权力制造声势。

纪律和规矩意识淡薄,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专家表示,有的单位民主生活会“认认真真走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有的同志在开展批评阶段铺垫太多,磨不开情面,“隔靴搔痒”;有的单位一把手批评其他班子成员一般比较尖锐,但班子成员批评一把手则普遍存有顾虑,怕穿“小鞋”,等等,无一不是“面子文化”在作祟。

“奉行‘面子文化’容易产生圈子文化,为了面子维护小圈子的利益,对小圈子的违纪行为不敢或者不愿进行批评;容易滋生潜规则,把纪律置于脑后,丧失原则,对于规矩不能认真执行;容易产生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行为,一定程度上为腐败的发生提供文化土壤。”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说。


(未完,全文共17093字,当前显示14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