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激励机制防止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路径选择

荣凌、石成银

2012-12-2414:30:41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南通)2012年3期

内容摘要。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现象表现出根源性、隐蔽性、传染性和差异性特征,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及工作能力。精神懈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多策并举、辨证施治。根据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完善党员干部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具体地说,应以内激励增动力,通过理论创新、教育灌输和文化熏陶等,建构共产党人先进的精神、理想和信仰体系,培育并形成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想懈怠;以外激励加推力,通过制度保障、群众参与和科技推动等,形成激励与约束共存、管理与监督并重的良性环境,促使党员干部不能懈怠;以正激励添引力,顺应人的正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采取满足、促进和奖励措施,促使党员干部不愿懈怠;以负激励增压力,通过严格问责、严肃惩戒,形成对党员干部潜在惰性的强大威慑,促使党员干部不敢懈怠。

关键词:党员干部;精神懈怠;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荣凌(1969-),女,四川古蔺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研究室主任,博士;石成银(1975-),男,四川兴文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研究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70(2012)03-0030-0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了第一位,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当前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精神懈怠的危险尤其值得警觉和重视。

一、当前“精神懈怠”现象的特点、表现及危害

所谓“懈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松懈”、“懒惰”,《辞海》解释为“懒散”。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精神懈怠,我们的理解,主要是特指执政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意识松懈、麻木乃至颓废,并间接通过一定的行动、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广义的精神懈怠不仅体现为思想层面的懈怠,还体现为作风层面和工作层面的懈怠。需要加以区别的是,对于诸如紧张工作之余的适时、适度放松的行为,并不认定为具有精神懈怠的问题。从实践看,精神懈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根源性。精神懈怠看似一般性的意识问题和作风问题,实则是各种危险的根源。如果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了,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宗旨意识就会淡薄、消极腐败就会滋生,因此,精神懈怠的危险已经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危险。二是具有隐蔽性。精神懈怠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其危害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关联上往往具有间接性,在发展上往往具有渐进性,导致组织难以及时发现、个人难以自觉警醒、制度难以有效规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难度很大。三是具有传染性。精神懈怠所体现出来的消极、松散、不作为,由于顺应了人内在的惰性心理,人们容易习以为常,在特定的群体和一定的区域内,相互观望、彼此效仿、交互传染并反复发生,引发不良风气的蔓延。这就要求我们治理精神懈怠必须举一反

三、以点带面、刹风正纪四是具有差异性。精神懈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岗位等表现出的程度不同,比如,执政时期较之于战争年代、机关干部较之于私企员工、一般干部较之于主要领导,更加容易存在精神懈怠的问题。这就说明对精神懈怠的治理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未完,全文共22981字,当前显示14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