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合集5篇]

第一篇: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习重点】

1.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学习要点】

一、概念解析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三、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四、例题分析

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①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附:常见意象

2、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④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答题示例: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7广东)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参考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例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07浙江卷)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金)吴激①


(未完,全文共25915字,当前显示148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