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开放式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的演化趋势

刘铎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32)

【摘要】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指出,社区治理正向着开放式社区治理的模式演化,即大量外部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带动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开放式治理是一种不同的治理理念、一种崭新的治理模式,是社区治理制度演化、变迁并日臻完善的结果,是一种高水平的社区治理形态。笔者进一步对开放式治理的概念、制度基础、特征、演化过程、意义和可能带来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社区;治理;社区治理;开放式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997(2009)03-096-06收稿日期:2009-06-14作者简介:刘铎(1981-),男,安徽淮南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社会治理。

一、社区治理。封闭,开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单位制逐渐弱化,政府通过单位控制社会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日益凸现,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社区制”逐步建立起来。社区制在建立的初期带有明显的社会控制的功能,社区主要扮演着行政和社会控制的角色。

伴随政府、学者和实践者的不断反省,尤其是“政社分开”成为一种基本共识之后,社区的独立性越来越被重视。“社区自治”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新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自治着重强调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社区自治的提出,对于社区进一步和“单位”相分离、对抗政府不合理干预、增加社区参与和培养社区归属感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区的发育,各类新型社区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这些社区组织也要求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去,“社区治理”的格局已经逐步显现。与社区自治不同,社区治理更强调多样化的社区主体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社区治理以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治理”理论为基础。虽然“治理”理论的引入解决了社区治理主体从“政府一元”到“社会多元”的过渡,但是并没有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即社区治理究竟应该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即究竟应该是一种有地域界限的封闭式治理,还是一种突破地域界限的开放式治理。

如果从演化路径来看,社区治理脱胎于“社区自治”,是在社区自治的基础上,融入“治理”理念,吸纳社区各类组织参与的过程。这种特定路径下演化出的社区治理,必然是一种天生排斥外部主体参与的治理,是一种“封闭式治理”,即有特定的地域边界和主体边界,也就是在社区的地域范围之内,由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实施的治理。“封闭式治理”当然也有充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大多数的治理,不论是国家治理、城市治理、乡镇治理,基本上都是“封闭式治理”的模式。但是,在社区实施封闭式治理却是有问题的。中国的社区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所谓共同体,而是行政划分的治理单元。这使得社区几乎都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整体性社区”,而仅仅是能满足居民部分需要的“局部性社区”。这就决定了社区发展必须要不断从环境中获取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诸如各种资源、信息甚至合法性认同。中国社区是行政划分而非自然演化的产物,这一基本事实决定,社区发展和治理水平的提高,也必须有赖于外界提供资源、信息和合法性认同,中国的社区治理必然要从“封闭式治理”走向“开放式治理”,这是社区治理演化的必然趋势。

二、案例与分析


(未完,全文共21409字,当前显示143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