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溶血对生化检验的影响

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鉴于红细胞的脆性较大,血液标本采集、分离等过程中稍有不慎,均可引起标本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笔者对溶血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综述。

1溶血的原因及其对策

溶血可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体内溶血可由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生物因素(恶性疟疾)、药物因素等引起;体外溶血多由物理因素(机械性破坏、冻疮)、化学因素(如血液接触表面激活剂)和代谢因素(如遗传病引起红细胞脆性增加)等引起。常见体外溶血的原因有:1)扎压脉带时间过长、过紧;2)静脉穿刺处的消毒酒精液未干即开始采血;3)针头在皮下反复穿刺3次以上,过度损伤组织;4)针头过细或抽血速度太快,负压太大,红细胞通过针尖时破坏而溶血;5)抽出的血液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或带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红细胞受挤压破裂;6)抗凝时用力摇晃试管或剥离血凝块;7)用破裂的离心管盛放标本,离心速度太快,离心管和套管之间有硬物;8)标本置于过冷或过热的水箱或在运输过程中动作幅度过大;9)采血量不足,相对低渗抗凝;10)抽血器具内含氧化还原性洗涤[1]剂。要规范采血程序,选择合适静脉,要求扎压脉带后1min内采血,避免用力拍打或反复握拳等不良动作,见血即松压脉带,并一针见血,抽血速度要慢,向试管内注血前先取下针头,沿试管壁缓慢将血液注入洁净试管,不得将气泡注入。妥善处理和保存标本,严把注射器和试管质量关。2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的鉴别


(未完,全文共2619字,当前显示64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