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软土地基位移观测桩的设置

(1)位移观测边桩根据需要应埋设在路堤两侧趾部,以及边沟外缘与外线以远10m的地方,并结合稳定分析在预测可能的滑裂面与地面的切面位置布设测点,一般在趾部以外设置3~4个位移边桩。同一观测断面的边桩应埋在同一横轴线上。

(2)边桩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标号m不小于25,长度应不小于1.5m;断面可采用正方形或圆形,其边长或直径以10cm~20cm为宜;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测头。

(3)边桩的埋置深度以地表以下不小于1.2m为宜,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可采用打入或开挖埋设,要求桩周围回填密实,桩周上部50cm用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固。

(4)在地势平坦、通视条件好的平原地区,水平位移观测可采用视准线法;地形起伏较大或水网地区以采用单三角前方交会法观测为宜;地表隆起采用高程观测法。

视准线法要求布设三级点位,由位移标点和用以控制标点的工作基点、以及用以控制工作基点的校核基点三部分组成。工作基点桩要求设置在路堤两端或两侧工作边桩的纵排或横排延长轴线上,且在地基变形影响区外,用以控制位移边桩。位移边桩与工作基点桩的最小距离以不小于2倍路基底宽为宜;单三角前方交会法要求位移边桩与工作基点桩构成三角网,并且通视。校核基点要求设置在远离施工现场和工作基点而且地基稳定的位置处。

第二篇:软土地基软土地基

我国公路行业规范对软土地基定义是指强度低,压缩量较高的软弱土层.多数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日本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将其定义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地下水位高,其上的填方及构造物稳定性差且发生沉降的地基。日本规范还对软土地基做了分类,提出了类型概略判断标准。在给出软土地基定义时指出:软土地基不能简单地只按地基条件确定,因填方形状及施工状况而异,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填方及构造物的种类、形式、规模、地基特性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应按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路基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该段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软土

软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

软土地基的危害和后果

软土地基的性质因地而异,因层而异,不可预见性大。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质量事故,常见的事故有:(1)勘察设计不详细或不准确,导致对应该作软基处理的地段未作处理设计,此类工例不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也存在此类现象。

(2)已知是软土地基,但是未做好软土地基处理,造成路堤失稳或危及线外建筑物。工例有:汕头磊口大桥引道.由于高填土引起线外土地隆起,民房受损.路基难以稳定,只好增加桥梁长度,建成后一段时间,仍然出现锥坡不均匀下沉,又做了处理,现已改建新桥。中山县附近的狮窖口桥,原设计是拱式桥跨,台背填土较高.由于高填土的推力作用和地基严重下沉,使桥台被推坏,拱体损伤,新路旁的老公路被挤移,将一条近10m宽的水沟填塞,路外厂房和民房受损,迫不得已改变桥型(原拱桥拆掉重建梁桥),增大桥长,降低路堤。


(未完,全文共22348字,当前显示13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