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日前,突然爆发的郭美美事件,让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有些茫然无措,以前觉得具有官方背景的红十字会是最安全的捐款通道,现在看来或许远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在通常情况下政府专家媒体的信任危机并非各自孤立。他们往往都是拧合在一起出现,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件上的非真诚表态往往难以第一时间解除大众心中的疑惑,这时某些所谓的专家便会站出来通过媒体管道发表一些非公正的言论,试图平息民众的质疑,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引发连锁信任危机,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破坏起来一夜之间就可能丧失殆尽,如果不能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做保障,就难以形成有效合作的社会局面,这将极大地提高社会做事的成本,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执政党立足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学者们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旭霞在

1互联网上就政府公信力问题对网友评论进行了追踪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对政府持“信任”态度的约占20%,持“不信任”态度的约占80%。另外,据《小康》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06—2007年度中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6分,刚过及格线。由“政府信任程度”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地方政府。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子刊《小康》杂志中,公布了2008—2009年度中国信用小康的指数为61.1,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政府公信力指数虽然微弱上扬,但也刚刚及格。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对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这大大影响了政府形象。尽管各种类型的调查或统计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误差,但总的来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比较突出。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其中,各级政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是取信于民的政府。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府失信于民的现象却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比如:2009年,上海相继发生两起“钓鱼执法”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政府打击非法营运无可厚非,但事实上,黑车“合理不合法”式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出租车营运市场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各地方政府利用行政许可手段“寻租”,高价出售出租车准运证,政府成为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导致了这个市场的非竞争性垄断,其中巨大的利益差是黑车难以杜绝的直接诱因。政府在出租车营运市场的公共服务方面明显“缺位”。政府在随后打击非法营运过程中又未能依法行政,“钓鱼执法”甚至被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当作整治


(未完,全文共17743字,当前显示148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