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临时价格干预与当前通胀压力的缓解

政府应致力于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基本面的严重失衡,但可能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通胀。政府临时价格干预是有成本的,并且这些成本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为高昂,因此必须让市场的力量与逻辑引导经济资源重新配置,从而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

政府闻“通胀”而“色变”,2010年最后一个季度,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骤增: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再到“油你涨”,粮食、蔬菜、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经济学总是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摇摆,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也要一直面对感性与理性的权衡,具体到当前以及未来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这个特征尤为明显:通货膨胀会削弱纸币购买力,增加交易成本,加上其内生性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使中低收入家庭和领取固定养老金的居民生活困苦。

为了消除通胀压力,中国多个部委联手控制物价,大有重设计划经济时代“物价局”的势头:从相关政府部门找大型粮油企业领导座谈,到权威媒体发布让各方正确对待价格干预的通知,再到多个地方政府延迟推出水电油气调整计划,就连调整周期由当前22天缩短为10天至14天的国家成品油定价新机制预计年底以前也可能不会推出„„“通货膨胀”与“价格干预”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定会跻身于2010年中国最热门的新闻词汇。问题是,临时价格干预下的中国通胀压力会蒸发吗。事实可能并不尽然。本文剖析了助推通胀的三大因素,并依据我国已经采取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分别探讨了其在抑制通胀方面可能会产生的效果。

一、中国通胀压力主要源自三大因素

中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产品市场上长期的贸易顺差造成国内流通领域过多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其次是要素市场上长期被扭曲的价格体系难以为继,工人工资、能源价格、土地成本都呈上升趋势;最后是资本市场上数量庞大的内外游资要在为数不多的投资渠道中寻求投资或投机收益,从实体经济中的农产品包括大豆、棉花等期货,到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再到收藏品,甚至是葡萄酒,这样就助推了一系列的价格泡沫。首先,贸易顺差会加剧通胀。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一定会拉高商品价格,理论界称之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的确,中国现在就面临这样的形势。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大规模工业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依赖国外市场的消化,否则就会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物价骤跌。大量中国商品净出口到国外,同时出口商赚取的巨额外币收入一般要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流通,结果就是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少了,货币多了,价格难道不会涨吗。有人可能会说,中国政府采用了外汇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出口商的外汇收入必须存入央行,同时央行为了防止大量人民币流入国内市场,再辅以发行央行票据回收人民币,进行货币冲销,这一做法始于2002年8月,短短8年时间,截至2010年8月,中国央行发行的票据已经高达4.72万亿人民币,规模、速度均堪称惊人。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做法不可持续,除非央行票据的利息持续增加,而且也不排除出口商挤兑的风险,计划经济时代下强制性的做法在将来难度会越来越大。


(未完,全文共11222字,当前显示12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