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体制内创新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三大跃升

【内容提要】

尽管现代民主渊源于西方,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其不同的内在逻辑。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显然不能够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框架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才与党的群众路线相一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同时也推动了一系列体制内的创新。体制内创新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而群众路线在体制内创新中的擢升,则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逻辑。

【关键词】

体制创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再一次警醒全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上,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最基本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在政治上和制度上的必然要求就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即实行民主政治,因为人民的当家作主才最能够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民主选举创新中彰显的群众路线

选举与群众路线有着重要的制度关联。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就,选举是群众表达意愿的重要方式。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通过选举来确定领导人或自己的代表者,成为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之一。人类的选举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选举开始获得了制度化的发展。

对选举的认识和实施,制约着群众路线的运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把选举权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联系起来。马克思说:“普选权就等于英国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因为在英国,工人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里,实行普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1](p411)

社会主义运动对人类选举制度以巨大的推动。著名的宪章运动的目的就是争取成年男子的选举权,列宁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2](p792)这一运动对英国和西方的选举制度和民主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此时,已是200多年的时间,“主权在民”的口号叫了这么久,选举制度依然十分落后,当时选民与人口的比例,在整个英国平均是1∶30。[3](p233)十月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政权随即颁布了苏维埃宪法,实现了不分信仰、种族、性别、职业以及财产多寡的全民普选权,超越了当时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极大地改变了旧中国选举制度十分落后的状况。1953年颁布的选举法,使中国实现了普选权,这也超越了在20世纪70年代才从法律文本上走完普选权历程的美国、英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1953年到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次普选,登记的选民约为3.26亿人,选民登记率达到97.21%。[4](p97)毫无疑义,处于当代民主政治的领先水平。

选举制度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在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中,工人代表125名,占10.20%;农民57名,占4.65%;军人71名,占5.79%;文教科技人员76名,占6.20%,[4](p340)较好地反映了社会主要的阶级、阶层的构成状况,第一次把群众路线同国家的根本制度融合起来。

群众路线在选举制度中再一次跃升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未完,全文共15546字,当前显示144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