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对我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的调研与思考

陈怀远

丁宏培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实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本文通过对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近十年治理开发成就的总结及存在问题的认真分析,提出下一步治理开发思路和主要对策,为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生产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等提出自己浅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

综合治理开发

调研与思考

江淮分水岭,又称江淮丘陵,为秦岭、大别山向东延伸部分,是长江与淮河的分界线。分水岭处于安徽省中部,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包括霍邱、寿县、肥东、肥西、长丰、明光、定远、凤阳、天长、全椒、来安等县,是古代吴楚相连之地。该地区易旱、缺水且土壤贫瘠。所以,长期以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基础相对薄弱,又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成为我省较为贫穷的地区。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回顾并客观分析十多年来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综合治理开发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理顺治理开发思路,促进该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淮分水岭地区自然条件状况分析

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年均降水量在900~1000mm之间,雨量相对充沛;但受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年内与年际变化很大;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少,仅在部分地区作为人畜饮水之源。区内地形顺大别山东麓延伸,西高东低,地势起优,地形破碎,低山残丘连绵,沟壑纵横,很多地区岩石裸露。沿分水岭岭脊一线及两侧,尽管降水总量尚丰,却因地势高亢、耕层浅、土壤板结、森林植被率低等原因,难以大量蓄用,停滞难,流失多。据测算,降水约有24%自然流失,且年平均蒸发量为1400-1600mm。所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水资源成为该区域的稀缺资源。岭区很多乡镇的水利渠坝工程,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建国后早期兴建的,配套不完善,渠道跑水、漏水严重,加之设备陈旧老化,大多数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岭区土壤以水稻土、黄褐土、黄棕壤土为主,通气、透气性差,下渗难,易龟裂。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造成该区农作物易旱易渍,旱灾影响尤为突出。所以,很多岭区有“三天无雨小旱、七天无雨中旱、十天无雨大旱”的说法。建国50多年来,干旱年份32年,约2年一遇,其中大旱年份9年,约5年一遇。一旦遇大旱,小水库、塘坝和水井干涸,不但农作物因灾减产,而且人畜饮用水也发生困难。

二、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治理开发成效及存在问题


(未完,全文共29140字,当前显示115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