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选人是以德为先还是唯才是举?

第一篇。选人是以德为先还是唯才是举。当今之世,无论是叱咤风云的政坛领袖,还是大大小小的企业界掌门,都异口同声地高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也都实实在在明白选人之重要。但在选人的时候到底是首选“有德”的,还是首选“有才”的,却莫衷一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这个命题争论了两千多年,至今尚无定论。就此,笔者仅从企业选人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提到“德”与“才”的关系时,大家可能会想到北宋时期司马光那篇著名的《德才论》,其中说道:“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由此可见“德才兼备”的“圣人”太少了,甚至无才少德的“君子”也很难求。世上可供选择的那些凡夫俗子不是无才无德的“愚人”,就是有才缺德的“小人”。司马光认为选人的时候宁可选不能干事的“君子”,也不要才华横溢的“小人”。这其实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用人的主流思想。

但在京剧舞台上被描绘成白脸奸臣的曹操,却另有他的看法:“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曹操认为,陈平哪里是有纯厚品行的人。却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的四百年基业;苏秦油嘴滑舌,奸猾狡诈,却帮助燕国讨回了十余座城池。即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只要有才,怎能不用呢。。

为什么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却各有各的看法呢。弄清了这个问题,对如何选人为企业服务,定能有所助益。我们不妨先从两个人的身份地位上探讨一下,或许可略知一二。

司马光,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宝元初年中进士,后拜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御史中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资治通鉴》更是影响过许多帝王。可他毕竟只是一代鸿儒,以保持社会现状,维护江山社稷安定为己任。在司马光看来,只有循规蹈矩的君子,才不至于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做不好事情事小,而颠覆了当时的道德礼数事大。司马光毫不掩饰他对“小人”的恐惧:“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我们了解了他所处的地位和社会环境,也就理解了他为何只有制服“乳狗”的勇气,绝无制服“添翼之虎”而为己所用的信心。所以他大声疾呼,让大家对才高八斗的“小人”敬而远之,以免为其所伤。

曹操则大不相同了。曹操,字孟德,曾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后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历任丞相、魏国公等职,死后被追认为魏武帝。曹操生前虽然一直没有称帝,但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把刘家的大汉江山改姓为曹的目标。他的很多政治主张,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未完,全文共10610字,当前显示135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