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国美术学院校长许江2015年开学典礼讲话全文

老师们,2015级的新

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欢迎新同学们,欢迎你们进入这个山水校园,欢迎你们进入这个光荣的、至今延绵发展了87个年头的艺术谱系。

大家努力地考进美术学院是来干什么的呢。简言之,是要通过技艺的学习训练,来成长为艺术的创造者。

请大家伸出你们的手掌,这是智慧的双手。动物的掌骨是蹄状的。在智人进化的漫长过程中,拇指慢慢地从其它指头中分离出来,并与之相对。正由于这种手指的相对,开发了一系列手的智能的方式,为人类的探索作好了准备: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捏”,比如拇指对掌心的“摸”,比如拇指与其它手指形成的环状,我们称之为“握”。这之后,伟大的文化的演进开始了。

所有的“握”代表了一种抓住,一种决断,所以我们生活中常说“把握”。国美的传统是一年级开始学习书法,你们刚刚收到学院的第一份礼物,一对毛笔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毛笔的使用是一种东方神奇的“握”。它让拇指与其它手指形成一种虚实相生的夹势,以确保一杆长笔的垂直向下,无论如何使转撇捺,笔锋总要回到核心。这个“握”法中隐匿着中国古代做人的诸多规训。我们握铅笔,握画笔,握刻刀,所有的这些手法都悄然地向着我们的内心传递灵通的感觉,我们称之为“肉身之感”。当我们摸索某物时,我们正在揣摩;当我们把抓某物时,我们已然决断;当双手配合时,我们较弱的一手用以固定某物,较强的一手进行更复杂的操作。无论切菜洗碗,还是拉弦张弓,生命的分工已然传递某种智性。

这智性的手通过手臂与身体相连,这手臂越贴近身躯,就获得越大的稳定性。握刀执笔是这样,制陶揉土是这样,打球投篮也是这样。据说,所有技艺的规范都要通过一万小时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而真正的得心应手却是要让手进入一种忘境。正如庄子所言的庖丁解牛那般,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不以官止,而以神行。这样,我们就达到了技艺的高境。

这样,我们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的匠人。同学们,我们在学校里走一圈,会看到什么呢。会看到陶瓷工坊中的老师,正俯身拉坯,他几乎是用耳朵贴着坯体的旋转,一遍遍地倾听陶泥的声响;你会看到书法系的老师每一天都要掌笔书写,他的日课是每日临写千字文一遍;你还会看到那些画室里,绘画的老师孜孜不倦地工作,他们可能经年累月画一个东西,一遍遍地抹去重来,一遍遍地冲上去、退下来,他们倚立画架,却行走天涯。同学们,这就是匠人,别无他求,只想着把活儿做得更好的匠人。

当代的匠人,应当是在贴近日常的生活中,关注和阐发生命的文化意义的人。我们喝茶,可曾真正品评茶的滋味,了解茶的自然环境。可曾通过这一杯人情,感怀它的百代茶典,在茶饮中觉知人生的礼仪,领会东方的美学,进而对茶艺所包蕴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信仰有所体察。我们坐椅,可曾知道中国椅的历史和它的内涵。可曾用心体察过南官帽椅的端庄和风雅,而不至于在沙发的迷软和一般人体工学的似是而非的宽泛说教中,丧失了中国椅的倚坐者们曾有过的诗意和担当。今天的艺者匠人,必须具有感知生命意义的激情。如果我们面对本土的生活世界缺少这种激情,而一味看重功能化的器用标准,我们将失去这些传统技艺的本色,进而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种失去的方式不是不存,而是心灵仪式的淡化,而是生命内涵的缺席。某种满足于表面繁华、满足于技术化指标、漠视心灵仪典的习性,正从根本上毒害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这种对生命文化的漠视,亦当令我们警醒。


(未完,全文共15158字,当前显示141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