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先导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一刻: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解放思想的壮举的感召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揭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的序幕。文章的主要撰写者胡福明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一名青年教师,而今,78岁的胡福明已是满头白发,他坚信: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先导,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近日,记者专访胡福明,谈思想解放,谈改革变化。

从贫穷落后到总体小康

“两次全会时隔35年,但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解放思想。”谈及两次全会,胡福明说,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5年前,中国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现在我们早已实现了温饱,并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胡福明回忆说,计划经济时期,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不影响,这极大伤害了劳动者积极性,把资源、技术统统框死了。因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使大家都认识到,现代化建设要有科学、要有技术、要有教育。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番谈话解除了“姓社姓资”的禁锢,冲破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极大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思想的解放,使我们不断冲破重重障碍,释放了社会创造的活力。”胡福明说。如今,我们早已改变了过去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的面貌,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速度引人瞩目。令人更加振奋的是,这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由基础性提高到决定性的层面,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跨出实质性一步。

从“臭老九”到最受尊敬的人

观念的桎梏一旦突破,就会推动实践产生裂变式的发展。谈及思想解放对教育事业的意义和作用,胡福明感慨万千:“35年前,我在南京大学任教,学校教职工全部住在筒子楼,一户一间,三代同室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在教师住进了漂亮的公寓楼,一家一套,待遇大大提高,而这背后正是教师地位的深刻变化。”“文革”期间,教师被称作“臭老九”,饱受歧视,待遇差、地位低,没有发展前途,教师走路都要低着头,丝毫没有国家主人翁的精神面貌。1978年解放思想后,知识分子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


(未完,全文共10867字,当前显示101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