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走转改 意义

第一篇。走转改意义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任务。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改进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媒体格局的变化、队伍结构的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广泛吸引编辑记者参与。要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第二篇:走转改评论:把新闻工作坐标定在基层http://.cn2011年08月26日08:46光明日报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召开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基层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所在,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才能发挥出新闻事业的最大价值。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延安窑洞里的广播电台,到西柏坡民居中的报纸编辑部,再到深入工厂农村的大批通讯员队伍,一代又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采写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播发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报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代信息流通越来越快,交流的时空障碍也被一一打破,媒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网络化信息化对媒体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采写大量真实可信的新闻,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深入基层才能把握基本国情。国情在哪里。它不在文件里,不在讲话中,只在普通群众那里。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的观点意见是真正的国情,是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方向的关键因素。新闻记者经常到群众中间走走,经常到基层一线采访,虽然个人感受到的是小范围情况,但这样的信息多了,就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真实情况。

深入基层才能确定职业坐标。脱离群众的危险在新闻宣传领域也是存在的。我们的一些编辑记者,习惯于眼睛盯着“上面”,忽视人民群众这一新闻报道的最大主角,工作游离于群众之外,说话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样采写的新闻报道难免空洞乏味,不仅群众不满意,“上面”也不会喜欢。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才能避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未完,全文共10389字,当前显示140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