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范文

中四班赵曦公劲哲王耀王斐亚

李阿茜申翔周洁

指导教师刘建尧

摘要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迹,许多美丽的故事曾传遍淮河两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迹几尽磨灭,美丽的故事已被人遗忘。作为淮河儿女,我们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有责任宣传它,并使之重新焕发光彩,为蚌埠的腾飞作出贡献。关键词蚌埠历史文化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地属中原腹地,也是联结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的枢纽,交通十分便利。蚌埠虽是个新兴城市,但这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蚌埠市的中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并让她为蚌埠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开展了本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不但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初期,我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对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蚌埠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几处古迹——禹王宫、卞和洞、白乳泉、汤和墓、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做了更深入的实地考察。

三、调查研究过程:

⒈第一阶段(2001年10月):

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如:《中国文化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安徽风光•皖北风光》。通过网络查寻。相关网址:历史博物馆(http:///travel/)。

通过查阅,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区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有关情况,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线索。⒉第二阶段(2001年11月——2002年2月):

实地考察蚌埠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以验证所查资料的真实性,了解这些古迹的现状。重点考察对象:

①禹王宫(蚌埠与怀远交界处的涂山上)

②白乳泉、卞和洞(怀远荆山上)

③汤和墓(蚌埠东郊龙子湖畔)

④明中都皇城、明皇陵(凤阳县境内)

⒊第三阶段(2002年2月):

筛选、整理资料、图片,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反复修改,打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新兴城市。最初是一个小渔村,因盛产河蚌而得名。古书有云,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变为凤阳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镇。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发展成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为祖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

蚌埠城市的历史虽然不长,可这一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至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过足迹,并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经历,创业的艰难;„„

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崇敬,摸着历史的脉搏,开始了调查。

⒈禹王宫

禹王宫地处蚌埠与怀远交界处,位于涂山之上,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

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所建。涂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与荆山相峙,相传

为夏禹娶涂山氏女和会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启的诞生地。涂山

古称涂山氏国,并留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涂、荆

二山原为一体,大禹治水时,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峡谷,并使之分

离,今二山间尚有断梅谷遗迹。涂山顶建有禹王庙,始建年代不晚于唐代。

庙有禹王殿、启母殿。两侧厢房陈列历代修建的碑刻。庭内有一株古银杏

树,曾被雷火击伤,树中长出两株桃树,蔚为奇观,人称“树中树”,有

诗赞曰。“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庙西南有一石矗立,极

目远眺,宛如妇人正襟危坐,人称启母石,又称望夫石。相传大禹治水,

终年奔波在外,其妻涂山氏女(启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为石。

山上还有圣泉、灵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点。山下有禹会村、防风冢等


(未完,全文共15840字,当前显示149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