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黄岩柑橘产业衰退的原因分析

西城中学九(2)班叶丽丽郑珂

我的家在黄岩西城街道大树下村,这里是黄岩蜜橘的主产区,我的祖辈都是橘农,以种橘为生,但近几年,由于种橘子的收入减少,我的父母都到附近的厂里上班去了,家里的一大片橘园也就荒芜了。“黄岩蜜橘”到底怎么了。我决定找找原因,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先看一篇报道。《观察与思考》第3期报道:在黄岩西城街道大树下村里,记者遇到了一位牟姓的村委干部,提到橘子,老牟面露难色:“还有啥好说的呢,大家都难,又不是我们一家。”

老牟说,大树下是传统黄岩蜜橘最主要的产地之一:“过去送往京城作贡品的本地早橘,咱这都有种。世世代代种这个啊,都有感情。全村400多亩地里,有185亩都是橘园。”记者问:“那今年为啥那么难卖呢。”

老牟回答。“今年黄岩的年景特别好,居然没刮台风,这对橘子挂果是很有利的。到了秋天,满树当然是橘子了,真的是大年。”

“橘子多了,就更难卖了对吗。”老牟回答。“恩,再加上国外经济形势不好,我们原本外销一块也受影响;台州本地民企多,很多企业状况不好就让务工人员提早回家了,这也让内销损失了一部分。几个原因加在一起,让橘子的销售陷入困境。”

老牟告诉记者,今年卖不出去的橘子,多半是晚熟的品种,目前“整个黄岩都差不多”,橘子的销售量只占到总体产量的30%左右。

一个疑问在记者脑中形成了。既然属于“天时”的不可抗原因那么多,那么为什么橘农口中,往年的橘子“也难卖”呢。

其实,“黄岩蜜橘”也有过辉煌的过去。《中国地理标志注册名录》上的“黄岩蜜橘”条目记载显示:“注册号:1388989;商品类别或名称:蜜橘;地域范围:台州市黄岩区果品产销协会,浙江台州市黄岩境内的平原区和永宁江两岸”。“黄岩蜜橘”,作为黄岩的“千年品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早在唐代已被列为朝廷贡品。解放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种橘的政策措施,使黄岩的柑橘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1952年产量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水平,60年代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礼品,被斯大林称为“橘中之王”,1972年总产量达5.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居首位,黄岩成为名符其实的橘乡。黄岩蜜橘产业不仅仅是一个促进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传统农业产业,更是积淀着黄岩人情感与信心的文化符号和物化载体。“黄岩蜜橘”一直是我们黄岩人的骄傲。

但近年来,“黄岩蜜橘”的市场竞争力减弱,品牌知名度有所下降,黄岩蜜橘不再是“香饽饽”,面临各种挑战。为什么“黄岩蜜橘”会走向衰退呢。我查找了有关资料,找到了以下几个原因:

一、在工业化、城市化冲击下柑橘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减少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黄岩蜜橘的两大主要产区新前街道和西城街道的土地被大量开发,黄岩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明显减少。资料显示:2007年底全区柑橘种植面积仅7.52万亩,为近十年最低,产量也仅有7.13万吨,两者分别比2001年种植8.75万亩、产量11.58万吨减少14.1%和38.4%。而且在这7.52万亩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橘园处于无人管理或粗放管理状态。可以预见,今后几年,随着工业用地的不断扩张,平原地区的橘园面积将会进一步削减,柑橘产业的规模还会继续减少。

二、受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柑橘品质有所下降

永宁江两岸是黄岩蜜橘生产的传统优势区域,上世纪60年代在永宁江上游修筑了长潭

水库,90年代又实施永宁江下游治理工程,永宁江两岸千年的潮涨潮落现象从此消失,改变了黄岩蜜橘种植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致使果实品质下降。

三、日趋激烈的全国各地柑橘产业竞争态势对黄岩蜜橘提出了严峻挑战


(未完,全文共17132字,当前显示147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