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开发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构想

九十年代初济宁就提出“开发鲁国文化、振兴运河文化旅游”,但,几年下来愣是没热起来。这期间我们自己还不断感叹“东热西凉”。其实“东热”未必如实,“西凉”倒是真的,“西”就是指济宁。

济宁有一定的经济潜力,又是几百年的运河之都。一提这,心里都美滋滋的,但它在旅游思维定势上被圣人遮蔽了,济宁自己设置了一把“灯下黑”,所以至今观照“运河文化”,仍然有些寂寥、无奈和艰难。

济宁到底缺什么。

我们的确十分热诚于旅游收益,但却又迟迟没有下决心投“本钱”。

随着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程序的运行,运河文化裹挟着旅游经济的巨大潜能,在沿河各地显得生机盎然,紧锣密鼓了。研究运河文化的航船济宁早在1991年第一个扬帆,尴尬的是济宁的后续动作比兄弟市出奇地慢,我们的北邻聊城,人称“聊城猴,慢牵牛”,运河早已干涸颓废,但在1997年5月“山东省第一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后,就迅速启动了运河

山东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

文化旅游程序,世纪末就张罗出一个赫赫“江北水城”来。济宁一百里湖水二百里河,而且“南京到北京,没有济宁精”,做水文章那是天、地、人三利齐备,但“运河文化旅游”一直滞留在会议上切磋,在纸面上传递。1998年8月《济宁市旅游业发展九五后三年计划和二零零一年规划》中还没有“运河文化”的影子,直到1999年的《济宁市旅游业规划》才出现“运河文化旅游区”的字样——济宁缺乏自信。前几年一位政协委员道破了玄机,“你吆喝地怪紧,人家来了看什么。”是啊。我们四十年代拆了太白楼、五十年代扒了孔庙、六十年代平了西大寺、七八十年代“财神阁”“枣店阁”“小南门”“顺河门”“吕公堂”、“清华洞”“育华舞台”就统统不见了、九十年代就轮到竹竿巷、大闸口头上——济宁的老本差不多快拆光了,于是,济宁比任何时候都缺乏张罗旅游的本钱。比如,我们在硬件上已没有原生态魅力且具相当规模的景区了;运河水系、水质、水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古运河的标本性河道、村落、建筑还没有修复;世界著名的运河分水工程还没有一个直观的现场。软件部分,还没有真正挖掘、抢救、整理、确立运河特色的民俗文化,创作出一批运河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来;运河乡土菜特别是水产餚饈系列还没有在餐饮台面上占据一席阵地。总之,这些原有的家珍大都散落或丢失了,丢的“西瓜”太多,拾的“芝麻”太少,所以“运河文化”的滩头显得分外地空旷寂寥。

把这些散片综合起来,可以看出济宁在城市名片上缺少几个软件:一,偏重经济提升的短平快,忽视文化底蕴的开掘与保护,缺乏文化兴市的科学观念。二,不加分析地抱住现成的孔子文化,不求丰富,不思发展,缺乏开拓的创新的精神。三,犹豫不决,反复折腾,规划多实施少,缺乏只争朝夕的紧迫压力。如今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有开拓精神,让人看到希望。

五路提升,让“运河之都”靓起来

所幸济宁还有一段老运河。

半个世纪以来老运河经历了发黑、发泡、填埋、盖压、堵塞、砌墙等遭遇,模样大不如从前了,这个“本钱”也在贬值。要提高含金量就必须改善河的形象,所谓“正其形而利其用”,这可从五个方面做起:亮、美、净、通、湖,叫做“五路提升”。

亮。高层建筑远离运河,特别是南岸,古称“河阴”,阴者,背光之谓。既阴,再建楼舍更易成为河道的遮光版、挡风墙,则更阴,此为一。河岸陡立成沟崖,阴暗且挡人,使

山东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


(未完,全文共13605字,当前显示137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