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间地带读后感

毛泽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一直毫不动摇地为中共革命夺权的成功着想,对苏联的意见始终坚持有利则顺势发挥,不利则巧为应付,绝不跟着莫斯科的指挥棒转。这也是毛泽东之于中共革命的意义。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否走到它的1949。偶然性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于此亦可见一斑。

但凡接触过一点马列,对于“外因/内因”“偶然/必然”这类概念(也可以说是分析框架)都不陌生。按照教科书里的标准说法:事物的内部矛盾为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为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必然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发生的的趋势,偶然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两者对立,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两者又统一,必然通过大量的偶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听起来有点玄乎,用起来也就有点迷糊,分析具体问题时往往做不到那么“辨证”,而是容易过于强调内因和必然,甚至沦为“唯意志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在内地出版的“中国革命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谓予不信,就请翻翻通1

行的历史教材,可能史料有增删话语有翻新,但结论一仍其旧。

当然,历史教材不是历史撰述的全部,想读立场更为客观的史书亦非难事。仅以所谓“中国现代史”(1919—1949)来说,杨奎松先生的几部著作就不失为比较好的选择。2008年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一书尽可能地运用了国民党方面的史料来展示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让人们对国共关系的认识更为均衡全面;今年推出的《“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一如本书副题所言,则是把中共革命的缘起、推进、挫折以及成功纳入国(党)际互动的视野进行解读,从而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其实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干系甚大,很多时候都是不以中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正像作者在本书再版序中所说:“历史的演进实在太过复杂了,少了任何一种因素恐怕都构不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有时,我们必须承认„„在任何一个革命时代,偶然性永远都会起着戏剧性的作用,并因此成为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历史上的那些成功者实在是太过幸运了。在那样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一步踏错,或某一个事件没有发生,或发生得太早或太晚,历史可能都是另外一种结局了。”虽然现在早已不是狂热崇拜政治领袖的时代,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未必已很客观公允,因而这本“旧书”(1991初版,今次修订再版)还

是颇值一读。如果能与《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和《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的第一卷(1917—1949,杨奎松撰稿)对照着读,也许效果更好。


(未完,全文共13535字,当前显示115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