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构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分析[5篇范文]

第一篇:构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分析构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分析

南刚志

[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发展模式。但是,这一模式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模式的初级形态。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村民自治的发展,这一模式在运行中显现出非常严重的问题,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势在必行。乡村民主自治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自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的推崇。从历史上看,中国农村具有自治的政治传统;从现实看,乡政村治模式已经为乡村民主自治模式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乡村民主自治模式理论前提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实践的理论抽象,是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类型的归纳和总结,是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目标与任务、方式与途径的高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背景下实现农村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政治治理模式。这种政治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的农村政治发展模式,显示了独有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发展模式。同时,这一模式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模式的初级形态。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村民自治的发展,它在运行中已经显现出非常严重的问题,导致农村政治发展困难重重。于是,农村政治发展模式转换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的新走向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使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一体化的局面被打破。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国家恢复建立了乡政府,并把基层政权止于乡镇一级,在乡镇之下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进行自我管理,逐步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实践,仔细分析党和国家推进农村政治发展

的基本思路,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模式把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扩大农民政治参与、维护农村政治稳定、提升农民政治素质和加快农民组织化进程作为主要任务,意在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群众自治、政治稳定和政治平等的价值理念;强调渐进发展方式,即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遵循自下而上、从边缘到核心的发展思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在不断试验的基础上实现农村政治转轨;以农村政治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诱致性农村政治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农村政治制度变迁相结合的途径推进农村政治进步。这一模式的鲜明特色是仅在村一级实行群众自治,乡镇仍然保留政权性质。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在运行中取得了一定功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同时,这一模式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致使近年来的农村政治一改以往迅速发展的势头,显现出徘徊的局面。在农村社会调查中,大部分农民对村民民主自治权利的实现表现出极大的怀疑,明确表示农村还是党组织说了算,乡镇政府的意见最关键。这说明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已经陷入困境,表现出了“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如果继续按照这一模式推进农村政治变革,农村政治发展就会处于锁定状态,因此模式优化的任务必须提上日程。


(未完,全文共26809字,当前显示140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