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政府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5篇范例]

第一篇:政府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政府和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今天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借助网络,尽管很多人坚信,目前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是,大家更坚信,无论个体通过麦克风发出的声音如何嘹亮,他也无法替代新闻媒体的价值。毕竟,新闻媒体兼具汇集舆论和引导舆论的能力,而这一点,是任何个体都不能实现的。尤其是在引导舆论方面,无论从权威性还是专业性,新闻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作为x网,毫无疑问,我们的权威性绝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口号上。在引导舆论方面,x网不仅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专业素养上,也能够始终保持严谨练达,坦荡慎独。也正因如此,x网能够在舆论引导方面能坚守大局,又能赢得网友信赖,在很多新闻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价值。概括起来,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先发制人,争取信息的第一发布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从传播心理学来看,受众对新闻的知情权上,存在“第一印象”效应,即先入为主效应,对事件的第一个报道往往最具影响力。因为无论什么声音当它第一时间占据了人们的脑海,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后面想再用新的声音去覆盖它都是非常难的事情。

而且,在多次采访报道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一点,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是主动与被动的分界线。无论是从早前“杞县钴60辐射谣言造成恐慌”汲取的教训,还是从新近“郑东新区为何不是鬼城”报道中积累的经验,我们都深刻的体会到,新闻媒体一定要抢占第一落点,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理念。

然而,有些时候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没有形成热点之前,由于媒体不具备了解事实的强制力。所以,媒体通常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这就要求各宣传部门也应强化主动意识,能够起到第一时间建立沟通协调的应急机制,甚至迅速担当起信息发布人的责任。一旦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的声音就不能主动在第一时间传播,让谣传跑到真实信息前面,致使后果难难以控制。

其次,未雨绸缪,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奠定引导舆论的基础。

一般来说,重大突发事件通常都会形成热点问题,而相关的信息也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舆论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散射状,即由最初的单一表象议题向多点的深层的议题扩张。

当一起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在最初阶段不分主次地把所有的问题都呈现出来,不分阶段地加以引导,最终将造成局面的不可控性。另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重大影响不难预料,而“小事件”的破坏力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事件处置主体和新闻媒体容易思想麻痹,反映迟钝,举措失当。因此,要加强从事件

主体、事件性质、舆论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研判。这就需要政府和媒体全面监测舆情,研究分析热点问题发展演化的可能趋势和特点,寻找合理的对策和疏导办法,从而有效化解负面公共舆论影响。

同时,政府和媒体还要掌控舆论引导的重点和节奏,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既要稳妥有序,又要对公众进行动态引导。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突发事件形成热点问题后,通常就是考验政府和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虽然它不能决定人们对事件的意见和具体看法,但是通过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确实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未完,全文共9806字,当前显示133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