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知行合一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守仁,在留给后世的这么多财富中,我觉得“知行合一”这句话给我的感悟最深。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他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教育观点是何其相似啊,古人诚不欺我。大家也可以发现在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上也有这么一句话。由此可知,这个观点的影响之久远,流传n世。

在看过我看了一些阳明先生的语录,而这句话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

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当然,我想大家也肯定都知道这些道理,不过知者多矣,行者少矣。还是我们知道却没有起做,就打个比方,我们知道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学习,可是手中却不时的拿出手机看看时间,玩玩游戏。。。呵呵,当然,我也有时会这样。于是我有时在想,为什么王守仁做到了,而我们却做不到。记得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知识是学出来的,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人的境界是修出来的”。大家知道他的经历,幼年博学,勤学武功,考功名,文采传天下;平江西,擒宁王,武功保家国。后弃官,专心传学,总成大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在知行合一的完美体现。他不是仅仅是在知圣人道理,他更是将其行出来。著名的“守仁格竹”,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他格竹格了七天因此病倒。从而对格物产生疑问,然后在行后,知“格物”的局限性,而提出自己的“知行合一”。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发掘并支撑自己的言论,也用自己言论影响后一代。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这些大家都不陌生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王学传人。是王守仁的弟子。可以说,王守仁发现了“知行合一”,并将其传达后世。是的,他是一个传奇,有着许多的光环,不过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它“知行合一”。它将带给我们阳明先生的思想,带给我们他的辉煌。

最后,想对自己说:在我们那许多的思想中,在我们那许多的知中,带上我们的行,带上我们的行动。知行合一,思想实践与生活。

第二篇:知行合一稽查部王旭

知行合一

8月26日,公司在六楼会议室举行“中国燃气集团2014财年精英风云榜事迹宣讲活动”,集团公司先进人物、先进团队的事迹让我倍加感慨,尤其是扬州中燃服务热线主管罗雪提到的一个词“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最早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未完,全文共31140字,当前显示136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