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选调生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林邈浠水县白莲镇组织干事)

选调生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国家、省级组织人事部门从高等学校挑选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到党政基层工作,在实践中接受培养,历经磨练,积累经验,逐步造就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举措。许多选调生下基层后产生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选调生制度的一些弊端。为了寻求合适的解决这一现状的途径,笔者对浠水及周边县市选调生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状况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

一、选调生的基本情况

(一)选调生制度的由来

选调生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5年6月14日,中共中央转发了高教部党委《关于分配一批高等文科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请示报告》,根据刘少奇关于分配一批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示,1965年、1966年两年共安排了一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工作。至此,第一批选调生由城市(高校)走出,充实到了基层干部队伍中。文革期间这一政策被中断,到20世纪80年代,选调生制度重新恢复,选调生下基层进行锻炼,成为我国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浠水选调生的现状

1995年至今,共有32选调生先后被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浠水县工作。其中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4名,市委组织部选调生8名;目前,有3名选调生担任县处级干部,有10名选调生担任乡镇局级干部,1人调到省环保局工作,1人调到黄冈市国资委工作,1人调到红安传统教育学院,1人辞职。

二、选调生在基层面临的矛盾现状

面对基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调生的心理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而庆幸,另一方面又对基层政治环境的现状而感到担忧;一方面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在基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忧虑。在他们雄心勃勃、跃跃欲试的同时,又常常表现出种种困惑而呈现一种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担心下去容易上来难,前途空间有限。选调生不在乎基层的条件艰苦,只是担心将来很难有大的前途,下去容易上来难。现在社会上流传乡镇机构改革,一方

面乡镇机构要裁人,另一方面,选调生又不断地进入基层,在这场博弈中,前途在何处呢。选调生的起点低,基本上都得从科员干起。笔者了解到有3人在乡镇干了快12年了,现在仍然是乡镇副职。发展空间有限,是他们对前途最为担心的问题。

(二)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形成的失落感。首先是对下基层目的和作用的失落。有3位选调生告诉笔者:“一去基层就被分配到了党政办公室,主要是负责办公室的一些日常事务。”因此,在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感觉是日常工作的琐碎、单调和乏味,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少有派上用场的机会,不能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因而对在基层工作日渐感到迷茫。其次就是对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的失落。选调生来到基层后,一个月800元左右,用这种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已属不易,报答父母实在无从谈起。而且有的乡镇工资没有保障,不能按时发放。回报与长期奋斗预期之间的不对称,导致其重大的失落。在被调查的选调生中,他们的工资水平大都在800-900元右,他们认为这一待遇就目前来说还过得去,但就长远来看,是低工资。

(三)进城与扎根的矛盾。调生从一开始就把基层当作终生工作的地方是很少的,不管是选调生本人还是其家庭,把下基层当作一个锻炼阶段是十分普遍的情况。在调查中的10名选调生中,有1名选调生说她父母是极力反对她进基层工作的,认为读完大学至少应找份像样的工作,跳出农门才是明智之举。有3名选调生的父母认为到基层锻炼,增长一些见识,回城才是最终的目的。一位女选调生


(未完,全文共21810字,当前显示147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