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北京高校选派“第一书记”到基层扶贫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2015年北京市委组织部从北京高校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到贫困农村抓党建促脱贫。这是新时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有益尝试。北京多所高校作为派出单位,对“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托干部下乡,依靠自身力量,联合社会力量,为贫困农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改善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条件,推动了贫困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

关键词:“第一书记”党建精准扶贫

一、北京“第一书记”选派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2015年4月底,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全国57688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12.8万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1],要求对此项工作力戒形式主义,以取得切实效果。

此后,学界加大了对“第一书记”的研究力度,陆续有山东、广西、河南等地“第一书记”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成果发表。山东省早在2012年4月,开始从省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2],[3],探索出五大工作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谢小芹基于广西圆村的“第一书记”基层实践,先后提出了“接点治理”[4]和“双轨治理”[5]的“第一书记”扶贫制度,丰富了“第一书记”的工作理论,许汗泽[6]以河南某县“第一书记”为例,使用“场域”理论与结构排斥理论,对驻村扶贫工作的多元关系进行分析,尝试揭示影响“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关键因素。

北京的“第一书记”工作始于2015年,北京市分两批选派623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北京市低收入村、发展落后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7]。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北京市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落实“第一书记”管理责任,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进行宏观管理,区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进行直接管理,派出单位协助进行间接管理。在此背景下,北京联合大学作为第二批派出单位,认真落实上级选派精神,在“第一书记”派驻工作中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调研了部分北京高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经验和方法,以及“第一书记”对村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对新时期“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做了一些思考。

二、派出高校对“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

(一)第一书记的选派机制

按照“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的标准,派出单位应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从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的优秀人员中选派人员担任“第一书记”,为软弱涣散村整顿建设、推动农村脱贫致富注入新活力。在遴选和推荐过程中,派出单位应统筹考虑干部的综合素质,从破解农村最难问题、突破最大瓶颈的角度出发,遴选在组织建设、乡村旅游、经济管理等方面具有相关优势和特长的干部到村任职,努力做到将单位职能、个人特长及村情特点相吻合,主动增强选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第一书记的管理机制


(未完,全文共19195字,当前显示131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