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农村就是资金瓶颈问题[★]

第一篇:新农村就是资金瓶颈问题“八活”并举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难题——渝水区新农村建设中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化解资金瓶颈,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朋友最为紧迫的一个问题。渝水区委、区政府为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难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摸准区情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在资金筹集上下功夫,采取“八活”并举措施,广开筹资渠道,形成了“八方来财”的喜人局面,成功破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2006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7922.5万元,建设了125个试点村(省48个、市33个、区11个、企业帮建33个),直接惠及农户7976户,人口30700人。在破解资金瓶颈的问题上主要是走活了八步棋:

一是集中用活政府配套资金。新农村建设,政府的投入主要起着引导、扶持、撬动的关键性作用,必须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到重点建设的试点村上,以点带面、辐射铺开。渝水区在用好省里480万元、市里33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挤出300多万元配套资金集中用于第一批启动的92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使之迅速形成“亮点”和“灯塔”效应。同时,激励各乡镇(办)根据各自财力积极为本地试点村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全区17个乡镇(办)共配套资金210万元。如欧里镇为每个试点村免费提供100吨水泥用于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并投资40多万元成立了农村环卫所,购置环卫车辆,全镇78个自然村都建有垃圾坑,实行了垃圾定点投放、统一装运、集中处理。试点村短期内的巨大成效和示范效应,使得许多未列入试点的村庄拼命争取早日列入下一批建设对象,参建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是动员带活农民自筹资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按照“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思路,通过“一事一议”的途径和“理事会”的灵活运作,充分发动群众,鼓励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资投劳。2006年,全区各试点村农民主动筹资投劳达4597.9万元,占总投资的58%,人均达到了1498元。如姚圩镇新宋三村在外务工人员多,当他们获悉家乡在搞新农村建设后,纷纷寄钱回来,不到一个星期内,全村就筹资89000多元,户均筹资达1700元,这些钱全部用于硬化房前屋后和衬砌下水道、排水沟等公用事业建设。罗坊镇西坑村地处偏远山区,出行极为不便,为改善村内村外交通条件,全村37户农户自筹资金5万多元,降坡修路4公里,开挖土方3万多方,硬化村内主干道1000多米,道路修通后,该村的粮食出售价格比往年上涨了2元/百斤。

三是捆绑整活支农项目资金。支农项目资金来自各个系统,比较分散,但总量相当可观。科学合理地捆绑使用这些资金,对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渝水区牢固树立“大农业”的开发理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水利建设等项目互动配套的机制,不断创新开发理念,通过捆绑整活各种支农项目资金,把农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多个项目出资,一个漏斗用钱”的“集束支农”效应。如良山镇下保村充分利用农业生态建设资金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利用水利资金维修了村里的小

(二)型水库,利用卫生局的专项资金修建了公共厕所和安全饮用水机井,利用“村村通”建设资金硬化了进村公路,这些项目经过捆绑统一实施后,下保村里里外外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景象


(未完,全文共10875字,当前显示13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