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关于淮北市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的调查

马跃(安徽省淮北市委党校副教授)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财政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促进农村政治和谐、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过程有哪些新的特点。干部群众有什么反映。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4月份以来,通过各种不同的调查方式,了解了一些情况,现综合如下:

一、当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新特点

一是资金总量在明显加大。淮北市财政支农方面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和省级,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市、县、区、乡镇财政。近年来,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从2005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从2614亿元增长到3917亿元,省财政从158亿元增长365亿元,市财政(支农和农业开发合计)从1亿元增长到

1、5亿元

二是项目多,涉及单位多,资金分散。资金是随着项目运行的,近年来,支农项目呈不断增加态势。2006年,党国英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列出一个清单,共95项,涉及中央一级28个单位,加上我们搜集的部分,不完全统计为130多个项目,涉及30多个单位。以前的涉农单位只有六七家,现在是30多家。所有项目都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监管,但资金控制权、分配权和使用权还是在部门手中。通过项目的方式,资金从上级部门流动到下级对口部门。

三是运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项目有不同的运行方式。根据最终产品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这样几类:

(1)直接面向农民的补贴和补助。直接发放到户的涉农补贴或补助将近20项。2005年起,市财政局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和省财政厅的具体部署,把财政补贴农民的所有资金集中整合,按照“统一渠道,统一方式,统一时间和公开补贴项目、补贴数额及政策依据”的总体要求,在金融单位为每个农户建立了个人账户,制作分户存折,对补贴资金集中统一打卡发放。

(2)工程建设类项目,如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节水灌溉、病险水库桥涵维修加固、中小学危房改造、敬老院基本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基层文化站建设、乡镇医院基本建设等。农民见到和使用的是这些支农资金的实物形态。这类项目,施工要求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发包,由国有或私有企业承包。投资总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求公开招标和投标。对这类项目,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的发包、协调、监督和验收。因为主管部门权力过大,濉溪县从2007年开始,继续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工程验收,由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招标,形成多头制约的格局。

(3)无偿获取或者差价可以购买的物品,如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在这类资金运行过程中,农民得到的是良种、农业机械这些可移动的实物,提供这些实物的公司获得可观的收益,实现公司与农民之间的双赢局面。

(4)文化、技术和信息,如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金农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等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看到或者学到文化、信息和实用技术,政府把资金拨付给培训、下乡、测土、放映、入户的单位,实现单位与农民之间的双赢局面。

(5)领袖、龙头和组织,如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机关干部下乡挂职、农业产业化扶助、农村专业合作社补助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看到政府为他们培养的村民领袖,看到政府培植的带领他们致富的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财政资金最终流向培训机构、

下乡干部、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

二、对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的反映和问题


(未完,全文共15722字,当前显示15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