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探讨

摘要。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保护农业基础地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二十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少到多,支持方向由最初的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到现在的支持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和科技示范,支持方式也由最初的单纯追求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转变为追求产量与质量并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并重。回顾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情况,并分析了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并对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模式与方向作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模式;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政府为了保护农业基础地位、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以财政部门为总体运作协调机构,实行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的模式,具有资金投放量大、项目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自1988年立项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大量财政资金直接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也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农发资金投入模式,转变投入方向,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值得探讨。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情况回顾

1.资金集中投向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经营,少量投入科技示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立项实施以来,到2008年共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3)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农发资金几乎全部投向中低产田改造和宜农荒地开垦,粮食连续获得丰收;第二阶段(1994—1998)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粮食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多种经营项目(2003年以后称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建设力度,因此农发资金的支持重点也从单一支持中低产田改造转向继续支持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多种经营项目;第三阶段(1999—2008)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调整为中低产田改造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从过去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转变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因此农发资金在重点投向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停止了对开垦宜农荒地的投入,相应增加了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包括良种繁育推广、技术培训等)的投入[1]。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计,1988—2007年的二十年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农发资金3193.41亿元,其中用于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资金分别为1679.6亿元和1073.42亿元,分别占农发资金总量的52.6%和33.61%,用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资金为35.48亿元,占农发资金总量的13.79%。2007年全国共投入各类农发资金363.35亿元,其中,153.53亿元用于土地治理项目,170.38亿元用于产业化经营项目,分别占农发资金总量的42.25%和46.89%。


(未完,全文共21930字,当前显示124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