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对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问题的思考

2014-5-69:21:00陕西统计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以开放促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2008年起陆续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我省铜川市是第二批被批准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民生建设和节能减排,近几年铜川市经济转型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压力。

一、铜川市资源枯竭的历史形成及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一)铜川市资源枯竭的历史形成

铜川市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工业城市。铜川矿区煤炭开采已有上千年历史,1958年建市后,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其境内原煤产量,一度占到了陕西省30%的份额。

由于铜川市工业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链较短,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历经六十余载开采后,铜川市有392个煤矿相继停产关闭,剩余66处煤矿的大部分矿井面临资源枯竭。据铜川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表明:铜川市煤炭探明储量为29.04亿吨,无法开采量14.96亿吨,实际动用储量15.34亿吨。新中国成立65年来,铜川市已开采煤炭8.5亿多吨,目前还有储量(包括新近探明)8亿多吨,按2013年全市采煤量2921万吨计算,不到30年,铜川市将无煤可采。

(二)铜川市资源枯竭的影响

1.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使得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致使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2013年,铜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的66.8%,第三产业仅为26.5%,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至今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六成左右,决定了工业发展的总量和速度。

2.生态生存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煤炭资源的衰减,铜川市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全市采空区面积达163平方公里,产生的沉陷区范围约246平方公里,相当于西安市主城区面积的一半。采空区诱发地质灾害隐患地裂缝5000余条,滑坡、崩塌351处,地面塌陷22处,有4.28万户17万群众居住在沉陷滑塌危险地带。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38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2%,全市平均侵蚀模数1484吨/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3809吨/平方公里•年,生态环境较差。

3.财力紧张,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全市城乡低保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标准偏低;敬老院数量较少,运转维护费用难以落实;廉租住房覆盖面较小,保障率仅占低收入家庭的7%。这些关乎民生问题的大事将会与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等交织在一起,成为铜川市转型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铜川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与问题

从2002年起,铜川市委、市政府就对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进行了未雨绸缪的策划和探索。他们结合铜川的实际特点,编制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事关铜川经济转型的实施方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

1、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未完,全文共15538字,当前显示14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