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1.引言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体制改革,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群体,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调查,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既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迫切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的调查表明,就业问题业已成为当前国人最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稳定性问题的重要性堪比失业问题。就我国来说,对就业稳定性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关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问题也更是需要提上议程。

高颖(2008)对北京等5城市的调查表明。30岁及以上的农民工平均外出务工时间为9.65年,平均在3个城市务工;而16~30岁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情况则是在3.72年的时间里辗转于2.52个城市可见,农民工就业流动性比较大,而就业的稳定性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开展研究,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概念的界定

2.1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稳定性概念的研究并不多,并且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宏观方面,国内学者张琦(1993)将就业稳定性定义为:劳动力的劳动参与量在相当的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并认为农业就业比非农产业就业稳定。微观方面是针对个体劳动者而言,李丹、王娟(2010)将就业稳定性定义为:劳动者参加工作后不仅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期限内稳定工作,同时这份工作能保证该劳动者的生活维持在稳定水平的一种状态。西方学者认为,就业稳定性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变量之一。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就业稳定性应通过任期的长短来测量,包括任期5年,只有当任期超过五年才是稳定就业。国际上通常用一个人将一个工作保持6个月以上的可能性来衡量这份工作的稳定性。

2.2农民工的概念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内关于农民工概念的界定也很多,本文主要把农民工定义为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就业稳定性不足一直是困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面,这种不稳定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农民工在务工地和来源地双向流动,体现为区域和产业的双向变动特征是外出务工农民在宏观经济面临冲击时首当其中,从而在其务工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多数农民工在一年当中变换过多个工作岗位。黄乾通过研究认为,受教育水平和培训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农民工获取稳定就业机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这种稳定性与农民工就业行业和所有制性质有关。

3.就业稳定性的意义


(未完,全文共12315字,当前显示14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