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以社会需求为社区教育切入点

厦门市思明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张万帆

由社区教育而至学习型社会,教育和学习是主题。教育为师者业,其使命为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学习者不但是教育受众,更兼主动进取之属性。何谓社区教育,就我之理解,即正规教育之补充。正规教育是指社会通常为公民成长所提供的常规性教育,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高中及普通高等教育等,如今义务教育大有向学龄前延伸之势,故学龄前教育也应列入其中。除此之外的其他教育,均可纳入社区教育之范畴。

正规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教育制度,乃社会需求使然。社区教育要充盈活力而持续发展,同样必须顺应社会需求。正规教育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需求,但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原因显而易见。正规教育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其科系分类、课目设臵、教材内容及学制管理必然相对稳定。而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层出不穷,将其总结整理成为教育教学范本却需假以时日,有的需经较为长期的实践检验,所以必须在教育内容上及时加以补充更新,在办学形式上有所调整、有所增补,方能适应需求,与时俱进。在教育经历相似的人群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及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必将导致学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发展产生诸多差异,故而因材施教成为教育的重要原则。社会教育资源分布及分配的不均衡,致使不同个体得到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相差悬殊,对此政府有责任进行补救和均衡,为弱势文化教育群体提供额外的受教育机会。

社会教育需求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必须有其他形式的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必要补充。既为补充,这种教育形式就应具有空间开放性、时间灵活性、受众广泛性、形式多样性及内容适宜、实用、前卫的特点。正是社会的多元需求催生了社区教育这一新兴教育形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区教育概念之外延不断拓展,进而升华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社区教育受众的参与具有自主选择性,其动机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需求及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所以教育内容成为其选择的第一考量标准。如若教育内容贴近受众的需求,可以使之学有所用,从中受益,则其参与的积极性必然高涨且能持之以恒,也才能学有所成。反之即使动用行政资源或经济手段强行组织学习,其巩固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更难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因此,社区教育要深入、持久、健康发展,必须着眼于社会需求并以其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厦门市思明区,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从成人业余教育起步发展至今的种种社会实践经历,无不说明社区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其发展的生命线。下面以社区教育的活动形式为条目,就近几年思明区的社区教育实践,向各位同行作一简介,请批评指正。

一、文化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老年大学是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优质社区教育及社会活动形式。厦门的市、区、街道三级老年大学业已兴办多年,开设有书法、绘画、摄影、手工工艺、医疗保健、歌咏、健身操舞、计算机应用等多个课目。入学者数以千计,班班爆满。每逢开学之际,不少老年人清晨四五点争相排队报名,部分热门课目供不应求。厦门的老年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由于个人就学费用低廉、内容贴近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故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活力。


(未完,全文共17042字,当前显示134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