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俞正强如何把课上得“独孤求败”

1968年生人,1986年师范毕业,入小学教书,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

小小的个子、朴素的衣着、老式的布鞋、光亮的脑门、憨厚的笑容,配上轻轻的声音、商量的语气„„俞正强不符合人们脑海里教师的标准像,更不像许多人心目中说一不二的威严校长。

可就是这么个人,公开课上得久负盛名,上课上成了“险绝异类”、“独孤求败”。他把数学书的目录和语文书的目录拿来比较,上出了“目录”课,学生学习后明白了目录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他以“鸡兔同笼”这一民间数学趣题为依托,上出了数学欣赏课,学生学习后懂得了欣赏并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当然,他还有其他“奇奇怪怪”的课„„就是他的怪,让学生特别喜欢。

就先从他的“种子课”说起吧。俞正强上的种子课,到底是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学数学老师们习惯于把课按知识属性分为概念课、计算课等;又或者按教学要求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同时,一节小学数学课通常是40分钟,不论什么内容,都没有差别。

俞正强另辟蹊径,把课分为了“种子课”和“生长课”。他的这种分法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分类而分类。

他说,这种分法源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像弃掉一般)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其实,俞正强在叙述“种子课”时,并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种子课呢。往下看吧。北京的1厘米和金华的1厘米哪个长。

别着急。咱们看看这样一节课。

请先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朋友,回答下面的问题。李雷尺子上的1厘米和韩梅梅尺子上的1厘米,哪个长。小朋友尺子上的1厘米和老师尺子上的1厘米,哪个长。北京的1厘米和金华的1厘米,哪个长。

俞正强:同学们,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与其他同学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学生:不一样。俞正强:

为什么。

学生。我的尺子6厘米,同学的尺子11厘米。

俞正强:比比看,两把尺子放一起,比一比,1厘米一样长吗。学生:一样长。

俞正强(拿出米尺):同学们,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和老师尺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学生:不一样长。俞正强:

为什么。


(未完,全文共3321字,当前显示105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