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和谐社会构建中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原因及处置对策

通过在厚学网报名学费可优惠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博http://t..com/zjuedpmd

和谐社会构建中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原因及处置对策

【摘要】

近年来,作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特殊表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规模也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己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缘由,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防控体系,对于抑制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平稳运行,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群体性事件预防对策。

和谐社会必须以有序、安全和稳定为基本前提。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处理不好,党政机关同人民群众之间、农村干群之间、企业单位领导同职工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会一触即发,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近些年群体性事件频发,从前些年的四川“大足事件”、浙江“瑞安事件”到这两年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丽江事件”及“保定事件”都不得不让我们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关注。

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称之为“群众性闹事”,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后期称为“治安事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被称为“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安机关称其为“紧急治安事群体性事件件”。近年来我国官方和许多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称之为“群体性事件”。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

一书中认为“集合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的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因各种社会矛盾引起的,人们为了满足某些利益而临时聚集在一起,共同偏离或违反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干扰社会秩序、侵害国家、集体或个人利益、违反社会规范。影响社会安定的过激行为,主要包括集体上访,游行示威,械斗哄抢,毁坏公私财物,罢工罢课,围攻殴打公务执行人员,破坏生产或干扰办公秩序等。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分析其主要特点、发生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

1.规模较大,行为激烈,危害日趋严重。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大众性比较明显,常常有事件的组织者和主要分子进行组织、酝酿、计划、分工。一旦召集实施,其行为也变成了大众行为,大众意志,参与人数就不断增加,规模范围也不断扩大,难免引起更大的矛盾。

2.多种问题交织,处理难度加大。当前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是多数人的合理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要求相交织,多数人的过激行为与少数人的违法行为相交织,常常使得事件难以当机立断地解决,一旦应对不当,就极易激化矛盾,使事态扩大。

3.反映的内容有明显的权益性。群体性矛盾一旦产生,其内容无一不是涉及人生或财产权益。对于每一个普通公民来说,遇到或感到自己的人身权益或财产权益受损或将要受损,就会出现抗衡的心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4.参与人有矛盾的共同性。从每一个具体的群众性事件的发生过程来看,由于起因可能或已经造成群体权益的共同受损,故参与人所反映出来的心态也有共同性,通过种种方式抗衡或准备抗衡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一致的。

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1.社会转型中群体利益的损失。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必然会触及特定群体的利益,美国政治思想家亨廷顿说过:“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体制的转换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利益冲突激化便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未完,全文共18983字,当前显示145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