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对后进生的教育(1)

第一篇:浅谈对后进生的教育(1)困难学生教育分析及对策

太原师范学院

级教育学

2012

目录„„„„„„„„„„„„„„„1

摘要、关键字„„„„„„„„„„„„„„„2正文参考文献

„„„„„„„„„„„„„„„3

„„„„„„„„„„„„„„„11

1

要: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哪一级哪一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困难学生的转化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能否及时有效地转化困难学生是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全面加强转化困难学生工作,规范转化困难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做好困难学生工作,不但关系到全班的合格率,而且关系到一个班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而如何转化困难学生工作,摆在我们面前的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从困难学生定义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困难学生的类型特征,心理因素,形成的原因,并且结合实际对困难学生的转化提出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困难学生心理形成原因对策

“困难学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也称为“问题儿童”。习惯上困难学生也叫差生。一般指中、小学生中学习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而对那些不仅学习差,而且品德也差的学生又称双差生。双差生最难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和烦恼。1986年我国正式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以来,接受教育成为学龄儿童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工作者不允许对“差”,特别是“双差生”采取厌弃态度,所以又把差生改称困难学生,但是,无论是称呼差生,还是称呼困难学生,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角度去分析,它们都属于普通概念,还不属于科学概念。在我国对差生、困难学生的内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我国是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后,才开始出现班级授课制的国家,教育发展速度很慢,水平也很低,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解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贵族式教育,那时中国社会动荡,广大劳动人民过着腹不裹饥的贫苦生活,很少有人能把自家的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教育,1949年全国小学生在校率仅为5%,少量的富家子弟有机会占有中国当时的教育资源,可以说他们享受的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所以那时候中小学校的差生是很少的。而且差生可以随时淘汰,对品德太差扰乱教学秩序的可以开除。可见,教师对差生无需下大功夫进行专门研究。即使在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学校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当时由于教育发展水平低,实行选拔制的入学制度,变相的对学习差的学生进行了筛选,特别到初中阶段,差生占比例是很小的。这就是中小学差生的研究在我国未能引起重视和形成系统教育理论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差生”、“困难学生”的内涵还不具备精确性、体系性和整体性特点。国内外教育理论中也常使用“差生”概念,而“困难学生”只在国内使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困难学生”问题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它不但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痼疾,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得进行研究的课题。“困难学生”问题是什么呢。笔者经过细致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考究,现就困难学生的相

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困难学生的界定、分类


(未完,全文共19962字,当前显示14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