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切尔诺贝利20年后,被封印的核魔不安分

第一篇:切尔诺贝利20年后,被封印的核魔不安分切尔诺贝利20年后,被封印的核魔不安分

2006年04月24日

重返切尔诺贝利,找寻历史遗痕。直面大悲剧之后的荒凉和痛楚,不是为了悲伤,而是为了在理性的反省中更坚定地走向未来。上图是2006年4月3日,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罹难的儿童的照片悬挂在乌克兰基辅的切尔诺贝利博物馆内。新华社发

右图是2006年3月30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30公里隔离区内,6岁的小女孩玛丽亚从家中朝窗外挥手。玛丽亚是生活在30公里隔离区内的唯一一名儿童。新华社发

1986-200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20周年祭

普里皮亚季和切尔诺贝利,曾是两座充满生机和祥和气氛的小城。

然而,随着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普里皮亚季和切尔诺贝利变成了两座空城———除了四号机组被“石棺”封闭之外,核电站方圆30平方公里的范围被列为严密监控的隔离区,当地居民被迫永远地离开了家乡。如今,事故发生已经20年,那里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俄《共青团真理报》、独立电视台和纽带新闻网等媒体派出记者实地采访,披露了“禁区”内鲜为人知的现状。

“季佳特基”检查站不是边境胜于边境

从乌克兰的基辅出发,沿着大路北行130公里,就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隔离区的边缘。在这里,坐落着进入“死亡区”的第一道关卡——“季佳特基”检查站。入口附近,是一块警示牌,上面醒目地写着:“警告。没有隔离区管理部门的许可不得进入。”道路中央是一道隔离护栏,两边分别安装着红白相间的拦路杆。由于是出入“隔离区”的必经关卡,因此受到警方的严格监控,除了未成年人绝对禁止入内外,成年人要想进入也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而要想离开隔离区,更需要经过“消毒”处理,身上的辐射水平不降到允许范围,就别想走出“消毒室”的铁门。

这里虽然不是边境,但是同边防站相比,其“通关”检查严格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普里皮亚季:“死亡之城”

在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仅有2公里之遥的普里皮亚季,记者们看到的是一座人去楼空、破败不堪的“空城”。由于距离事故机组距离太近,受到的辐射污染太大,这里因此也被视为“死亡之城”。

在小城的中心地区,是一幢高楼,楼顶巨大的国徽仍然完好无损。这是普里皮亚季中心旅馆,也是小城中最高的建筑;在小城中心广场附近,还有另外一幢在当地算得上“宏伟”的建筑———“能源工作者”文化宫。虽然已经人去楼空,但是两处建筑的规模,仍然让人依稀想起小城当日的“繁荣”景象;当地公园游乐场内残留的“碰碰车”,更是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现代文明。

“石棺”内不安分

事故发生的那一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反应堆,就像挣脱“魔瓶”束缚的“恶魔”,肆意蹂躏着大自然和人类。如今,虽然已被装进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石棺”之内,“恶魔”仍然不安分:“石棺”的隔离虽然有效压制了四号机组的核危害,使其附近的核辐射值比事故之初降低了上千倍,仍然远远高出20毫伦琴的安全值,达到了每小时350-700毫伦琴。

而更为可怕的是,“石棺”中的“核魔”正准备再次出来肆虐———由于长时间经受强烈辐射,“石棺”多处出现破裂,反应堆完全有可能再次发生泄漏。

消防员亲历核灾赤手拽放射铁棒

维克托-谢苗诺维奇-比尔贡曾是一名消防队员,吉尔-131消防水车驾驶员,曾经亲身参与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救灾工作。日前,他接受了《劳动报》独家采访,回忆了20年前那个可怕的夜晚。

大概凌晨1点左右,比尔贡和妻子正沉浸在梦乡之中。这时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接着又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由于换班时间是在早晨8点,因此比尔贡立即意识到有紧急情况。


(未完,全文共5028字,当前显示147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