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前后中央13个“一号文件”的发布实施,充分调动了作为农业生产关系主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予了农民很大的生产自主权,从而极大地释放了生产能量,农村农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就泰州市而言,201*年全市人均gdp达到39683元,是建市之初1996年(5925元)的6.7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24元,比1996年的2319元增加了7005元,是1996年的4倍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单产水平位居全省第一,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一、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亟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三农”事业发展的历史“欠账”,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仍然是发展中的突出短板。突出表现在:

一是传统产业比重大、效益低。历来泰州粮食等传统产业生产水平较高,201*年泰州粮食、小麦单产水平列全省第一。但粮食等传统产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在正常年景和正常市场价格下,种植稻麦两熟的亩纯收入900元左右(即水稻600元、小麦300元),种一亩田相当于当前20天左右的打工收入,这对于一些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的纯农户而言,影响很大。

二是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弱化。目前农村劳动力呈现“非农化”、“弱质化”等特征,泰州农村已有76%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有农村劳动力妇女化、老龄化和低文化的现象更加突出,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及文化程度很低的六、七十岁的老农民,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80、90后年青劳动力已经成了“新生代农民”几乎全部流向城镇,跳出“农”门,职业基本以“工”为主,他们不愿意种田,也不会种田,发展现代农业处于后继无人的困境。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开始显现。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弱化,造成了当前农业劳动者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新机具能力的削弱,直接导致科学种田水平不高,加剧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化,催生了撒播麦、直播稻等“懒种田”方式,出现了明种田、暗抛荒的趋势。


(未完,全文共3325字,当前显示96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