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安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及对策分析

及对策分析

安徽省社科院乡镇研究所近日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研究指出,目前安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现代农业发展不足、部分地区政府主导不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缺少特色产业支撑和县域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使当前新农村建设陷入难有实质突破的僵局。吕连生等专家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和政府主导作用,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和科学管理机制。

目前,安徽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足,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全省大部分地区农村的耕作方式、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再加上农村与农业相配套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法真正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又受到资金、技术、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度的严重制约,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二是部分地区政府主导不力,农民主体地位很难发挥。虽然2006年安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很多地方尚未完全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偏重于村庄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只做表面文章。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分散,对农村集体经济支持不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平台,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地方规划编制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滞后。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较重。政府和农民的缺位造成点上发展快、面上行动滞后的不均衡态势。新农村建设所选的示范点多数是条件较好、难度较小、比较容易见成效的村组,而原有环境复杂、条件差、真正具有代表性的“空心村”并没有动。

三是投资体制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基层地方政府财力极为有限,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也无力支撑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投资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是缺少特色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得好的地方,大多数是靠发展主导产业,走产业支撑的路子发展起来。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吕连生等人在省内的部分县市调查时发现,很多地方特色并不明显,大多数示范村还没有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没有明确自己的主导产业,基至还没有确定村庄建设风格。很多地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取得,单靠农民外出务工,很难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县域资源整合十分困难。2006年,国家和省、市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可是现在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源,由于来自不同部门,很难加以整合,不能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难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现有的支农资金每笔都带有“帽子”,指定用途,且比较分散,县域整合时不仅涉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利益调整,还涉及资金用途的改变,很难符合国家的资金使用政策,这就会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吕连生、储昭斌等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难题,遵循经济规律,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未完,全文共22153字,当前显示135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