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万人评议”四年革新路

两篇报道与“万人评议”的现实生存

如果不是xx省级机关今年首次加入“万人评议”的“大合唱”,如果不是那意外出现的两篇报道,在今年最后一个月的xx,“万人评议”这个词应该不再会那么敏感。

2001年,xx市开展了轰动全国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经过连续3年的发展完善,“万人评议”工作已进入顺水顺舟的阶段。从年初的市级机关工作大会,下半年筹划、设计新评议方案,到12月的评议、统计,第二年年初公布、

总结考评结果,一切都按部就班。舆论也习以为常,渐渐地,把它看成年终这个城市里波澜不惊的“常青新闻”。

但今年,“万人评议”还是在xx掀起了一些小波澜。

11月29日,xx省举行省级机关作风建设评议动员大会,启动首次省级机关作风建设万人评议活动,省级机关82个部门进入机关作风“排位赛”。这意味着,在接受了全国各地100多个城市的来来往往的观摩学习之后,xx市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这一机关作风建设模式,终于在省级层面得到确认和推广。

然而,此后不久,见诸媒体的两条新闻,却让人们对“万人评议”这一机关作风建设模式的公开度与公正性,有了那么一点点狐疑。

12月2日,xx市委、市政府召开2004年全市群众评议机关作风动员大会,“万人评议”进入关键阶段。此时,当地一家媒体却对xx市“万人评议”活动的新闻发布程序提出了质疑。该媒体报道说,“这一本应通过各种渠道让广大xx市民都

能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对发布消息的新闻媒体却出现了令人不解的‘选择’”,报道指责有关部门拟定了一个“重点邀请新闻单位名单”,而在会议材料的提供上,有“厚薄之分”。

12月13日,新华社发出一条“关于xx部分厅局级机关排队刊登广告宣传领导政绩”的消息,消息说,自12月以来,到xx某家省级媒体刊登“政绩广告”的厅局级单位“排起了队”。该消息立刻引起省领导的重视,xx省委书记李源潮等都作出批示,要求查实。

“这对我们的工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谈起那两条负面新闻,xx市委机关工作委员会作风办主任杨华富说,“我们仍然走我们的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尽管如此,在此后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还是发现了有趣的对应。xx省级机关“万人评议”的尝试与媒体的抱怨、批评,正是眼下“万人评议”现实状态的反映———它显然是政府机关作风建设中值得肯定的、卓有成效的积极选择,却也是需要更多

制度配套跟进、越向深处越难突破的艰难改革。

10年的背景与人的影响力

在2001年开始那场轰动全国的“万人评议”之前,xx市抓市级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已有10年。“而正因为有这前10年的铺垫,才有了后来‘万人评议’的水到渠成。”杨华富说。

从1991年开始,每年春节以后,xx第一个全市性的会议就是市级机关作风大会,这是xx市规模最大的机关大会,有3000人的规模。当年,xx市开始在工商局、物资局、财政局等10个单位进行机关思想作风建设试点。年底,也给10个试点单位排了位次。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xx市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围绕着“解放思想、加快发展xx”的主题展开。1993年,在xx市市级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大事记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开门评议机关”,也就是后来“万人评议机关”的雏形。

“当时,评议人主要是机关基层单位、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大约两三千人的规模,评议的内容也很少。”杨华富说。评

议分两种渠道共同进行,市级机关作风办和各部委办向基层发放评议表,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打分、不排序,评议的内容围绕当年作风建设的重点展开。1999年下半年,xx市在继续“开门评议”的同时,每季度组织一次市级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监督员“看机关、评机关”活动。


(未完,全文共16887字,当前显示14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