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从新思潮到维新思潮

一、听我讲过去的历史故事(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故事1距梁启超出生还有33年,鸦片战争爆发了,不久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身在扬州的魏源渡江而来。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当晚两人同宿一室,“万感苍茫”,“倍觉中国官府对外国政事之全然不知”,遂彻夜长谈。此前一年,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曾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所写的《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未及出版。当晚,林则徐将书稿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全部交给魏源。魏源接受嘱托,一年后成书,并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他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而作。“

学习行为1。魏源基于什么背景、在哪本书中表达了何种基本思想。用你的历史语汇重新表述魏源思想的含义;并且用现代化史观阐述它的思想价值。

故事2距梁启超出生还有12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鏖战江南,作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此时正洋务运动兴起,谈洋务者都以各种方式表达这种思想,并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到梁启超呱呱坠地时,脱胎于洋务派的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的设想。梁启超23岁那年,他协助老师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就在这时《万国公报》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时,洋务派干将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猛烈批判维新派,反对政治制度改革,此时离“百日维新”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学习行为2。从冯桂芬到张之洞,学西方求变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与魏、林的思想有怎样的师承和发展关系。简述其演化历程

故事3(1890)18岁的梁启超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也结识了33岁的康有为,投其门下,同赴广州万木草堂,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在广州,康有为写下《孔子改制考》等著作。1895年春康梁再次赴京会试,发起“公车上书”。随后梁主持北京《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并赴长沙主持时务学堂,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充满激情地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要伸民权、设议院。然后,再赴澳门筹办《知新报》,1898年回京参加变法运动,看到了新出版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深为进化论所折服,7月,他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遂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同在朝廷参政,在频繁的政令颁发中忙忙碌碌。9月政变发生,梁亡命日本,时年26岁,在日本他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学习行为3。维新思想是否也属学西方求变革的思想。在诸多宣传维新思想的有识之士中,梁的政治主张更直接也更明朗,且影响更广泛。结合教材和本材料,比较康、梁、严的不同主张,说明这一结论的依据。

故事4当90年代京师(北京)嚷嚷着变法的时候,广东却有一部分人筹划着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部分人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孙中山断发改装,以示与清政府决裂。当革命派将“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参与组建海外保皇党,创办了《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成为改良派的主将,因其文风的明白晓畅、激情洋溢,影响着一部分知识分子。

学习行为4。兴起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的学习西方、求变革的思想是什么。其实

践价值表现在哪里。梁启超在日的作为及其影响,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复杂性何在。

二、帮我理出故事里纷乱的头绪

在梁启超呱呱坠地的19世纪70年代,既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又有了早期


(未完,全文共24138字,当前显示15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